[发明专利]透明电极层压体和包括该透明电极层压体的触摸屏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64999.5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81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河京秀;安基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石磊 |
地址: | 韩国全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电极 层压 包括 触摸屏 面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明电极层压体和包括该透明电极层压体的触摸屏面板。所述透明电极层压体包括:传感电极,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形成的第一图案和在第二方向上形成的第二图案;桥电极,其配置成使第二图案的独立的单元图案电连接;和绝缘层,其设置在传感电极和桥电极之间,其中,金属图案形成在暴露于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之间的绝缘层上,由此通过最小化各个位置的反射率的差异和降低图案视觉识别度,来获得高的透明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电极层压体和一种包括该透明电极层压体的触摸屏面板,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低的图案视觉识别度的透明电极层压体和一种具有所述透明电极层压体的触摸屏面板。
背景技术
通常,触摸屏是配备有专用输入装置的屏幕,以接收通过用户的手指或者手写笔触摸屏幕所输入的位置。这样的触摸屏不使用键盘但具有多层层压体的配置,其中,当用户的手指或者诸如触摸笔或者手写笔的物体触摸在屏幕上所显示的特定字符或者位置时,触摸屏识别位置且直接接收来自屏幕的数据,以便通过其中所存储的软件实际处理特定位置处的信息。
为了识别所触摸的位置而不降低在屏幕上所显示的图像的可见性,必须使用透明电极,其中,通常以预定的图案形成传感图案。
在相关技术中已知,作为在触摸屏面板中所用的透明传感电极的多种结构。例如,在触摸屏面板中可以使用玻璃-ITO膜-ITO膜(GFF)结构、玻璃-ITO膜(G1F)结构或者仅玻璃(G2)结构。
在这些结构中,GFF是最常用的结构且包括由实现X轴和Y轴所需的两层膜形成的两个透明电极(铟锡氧化物,ITO)。G1F包括设置在玻璃的后表面上的第一ITO薄膜且类似于常规方法将膜用作第二ITO。G2是通过下列方法形成的结构:将X轴的ITO薄膜沉积且图案化在一个增强玻璃的后表面上,在其上形成绝缘层,以及图案化Y轴的另一ITO薄膜。在GFF、G1F和G2中的透光率增大,而功耗以该次序减小,因此,对于G2结构的研究在积极地进行。
然而,在使用图案化的透明电极的G2结构中,可以在视觉上相互区分透明电极的图案化的部分和非图案化的部分(图案开口)。因此,在图案化的部分和非图案化的部分之间的反射率的差异越大,则越清楚地呈现反射率差异,由此降低了作为显示元件的外观可见性。具体而言,在电容式触摸面板中,由于图案化的透明电极形成在显示器的显示单元的整个表面上,故即使使透明电极层图案化,显示装置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外观。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日本公开专利No.2008-98169公开了一种透明导电膜,其中,包括两个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层的下涂层形成在透明基板和透明导电层之间。此外,作为其实施方式,上述专利还公开了透明导电膜,其中,折射率为1.7的硅锡氧化物层(其厚度为10nm或者更大)、作为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3的氧化硅层(其厚度为30nm),以及折射率为1.95的ITO膜(其厚度为15nm)以该次序依次形成。
然而,由于在上述专利中公开的透明导电膜中清楚地呈现了在图案化的部分和非图案化的部分之间的反射率的差异,故仍然不足以改善显示装置的外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由于各个位置较小的反射率的差异而具有低的图案视觉识别度的透明电极层压体。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所述透明电极层压体的触摸屏面板。
通过下列特征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
(1)一种透明电极层压体,包括:传感电极,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形成的第一图案和在第二方向上形成的第二图案;桥电极,其配置成使第二图案的独立的单元图案电连接;和绝缘层,其设置在传感电极和桥电极之间,其中,金属图案形成在暴露于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之间的绝缘层上。
(2)根据以上(1)所述的透明电极层压体,其中,所述金属图案满足下式1:
[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4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