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毛葡萄茎尖的包埋干燥超低温保存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63148.9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4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潘学军;张文娥;甘专;王沙沙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3/00 | 分类号: | A01N3/00;A01H4/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25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葡萄 包埋 干燥 超低温 保存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科学领域,尤其是基于包埋干燥法超低温冷冻保存毛葡萄茎尖的方法。
背景技术
超低温保存技术可实现植物种质的长期、稳定保存。自1991年以来,葡萄品种超低温保存的影响因素得到逐步研究,赵艳华、吴永杰(《园艺学报》2001年第1期第62页至64页)利用包埋干燥法成功实现了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酿酒品种‘品丽珠’侧芽茎尖超低温保存,存活率达40%以上,但不同品种、不同基因型之间保存成活率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基因型的保存技术体系存在差异,尤其是野生葡萄资源的超低温冷冻没有研究。
毛葡萄(Vitis heyneana Roem. & Schult.)又名绒毛葡萄、五角叶葡萄,在我国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北部、西北的陕、甘及华北的山西均有分布,是分布最为广泛的野生葡萄种类之一。毛葡萄抗性强、适应性好,既是葡萄嫁接栽培的优良抗性砧木,与栽培品种嫁接亲和性良好,也是酿造红葡萄酒的优良原料。尽管我国的野生毛葡萄种类较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旱性,但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收集与保存方式单一,导致毛葡萄资源流失严重,甚至一些野生毛葡萄自然资源濒临灭绝,这意味着其中蕴含的优良基因及优良性状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对野生毛葡萄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越来越重要。研究者虽然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建立了毛葡萄短期离体保存的技术体系(潘学军、李霞、张文娥,《果树学报》“离体保存对野生毛葡萄试管苗生长及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2013年第4期615页至620页),但因在保存过程中,需要多次继代,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容易发生变异,不能达到毛葡萄长期、安全、稳定保存的需求。因此,明确毛葡萄超低温保存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毛葡萄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毛葡萄茎尖的包埋干燥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它解决毛葡萄田间种植保存和缓慢生长法离体保存过程中耗费人力物力的缺点,为野生毛葡萄珍稀种质及葡萄属植物其它野生种的长期保存提供理论基础,满足野生毛葡萄的长期、安全、稳定保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毛葡萄茎尖的包埋干燥超低温保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茎尖包埋干燥超低温冷冻保存:取继代腋芽饱满的组培苗,在光照低温锻炼,后剥取组培苗腋芽茎尖,制成茎尖包埋丸,再将包埋丸在蔗糖固体培养基中预培养,干燥后的茎尖包埋丸置于液氮中冷冻24 h以上;
(2)解冻及恢复后再生培养:茎尖包埋丸冷冻保存后,解冻,然后取包埋丸茎尖接种到恢复培养基上进行恢复培养和继代培养得到再生茎尖;
(3)生根培养:取步骤二中的再生茎尖置于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
(4)炼苗移栽:将培养30-40d的生根苗的根部清洗,KMnO4浸根,移栽至盛有灭菌蛭石的营养钵中用1/8MS营养液浇灌,然后放入培养室培养2-3 d后浇灌杀菌剂,待地上部叶色加深后转移到盛有营养土的营养钵中继续温室锻炼,生长2~3个月左右,翌年春移栽大田。
步骤一中用于剥取茎尖的组培苗需继代60 d且腋芽饱满,并需在光照条件下低温(10±1)℃锻炼14 d。
步骤一中茎尖包埋丸的制备:茎尖投入含有2M甘油、0.4M蔗糖和2.5%海藻酸钠的MS溶液中,然后吸取含有一个茎尖的液体转移到含有2M甘油/0.4M蔗糖h和0.1M CaCl2的MS溶液中,室温下形成茎尖包埋丸。
步骤二中恢复培养基为在MS培养基中每升添加1.5 mg的6-苄基嘌呤、0.02 mg的吲哚丁酸、20 g蔗糖和5 g琼脂粉,pH5.8~6.0。
步骤二中恢复培养过程中,先暗培养7 d,后转移到光照条件下正常继代培养,30d后检测茎尖存活率和再生率,茎尖以转变为绿色为存活、最终能生成小植株为再生标准。
步骤三中生根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中每升添加0.15 mg吲哚丁酸、0.2 mg吲哚乙酸、20 g蔗糖和5 g琼脂粉,pH5.8~6.0。
步骤(2)(3)中培养温度为25±1℃,光照强度为40umol·s-1·m-2,光照时间为12 h/d;
步骤四中采用的1/8MS营养液中添加吲哚乙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31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