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试制通用翻转台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29542.0 | 申请日: | 2014-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7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2 |
发明(设计)人: | 马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H1/00 | 分类号: | B25H1/00;B25B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试制 通用 翻转 台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汽车制造业中使用的一种设备,具体是一种电动汽车试制验证工作中对其车身进行翻转、固定的台架。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面临着能源资源骤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两大问题,传统燃油汽车井喷式发展加速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发展绿色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在国际上形成了广泛共识,各国都大力扶持和引导电动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由此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数量逐年递增,仅中国北京正在运营的纯电动出租汽车就多大数百台,高端电动汽车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今天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而言,更多是挑战。汽车产品试制验证工作是各大整车企业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汽车在量产前必须要经历的重要过程,车辆试制验证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最终质量与研发费用投入。车辆试制包括车身试制与零部件装配试制两部分,车身试制在整个试制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项目开展中,试制周期往往被大大压缩,并且对样车的焊装装配质量要求高,对验证的有效性不能忽视。这时提高车辆试制工作效率,提升试制验证质量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初级阶段为节省成本,为达到验证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控制策略的目的,车辆在试制过程中,往往采用以传统车车身为基础进行改制,主要的车身改制部位有前后底板、纵梁、动力电池吊点、机舱支架等部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是整车的核心部件,其有重量大、体积大两大特点。动力电池包体在整车布置中多数布置在汽车底部,可以使整车的质量分布更加均衡,利于行驶和制动状态下的安全状态。所以车身试制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车身试制主要的焊装改制部位集中在车身下部,主要的部件有前后底板、纵梁、动力电池吊点、机舱支架等部位,这些车身部件大部分聚集在车体下部,操作人员不易接近。由于车身重量较大,部分车身单体重量可达600公斤,且车身大部分外表面为外观件,单纯起重设备翻转必将对外表面造成损害,现有车身试制作业方式采用传统办法。传统采用举升机、高凳等水平举升车身的方法能够解决人员接近操作问题,但在钣金制件焊接、打磨、切割过程中需要仰面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焊接打磨质量保证困难,效率低下,同时作业过程中的飞抛物极易伤害作业人员,样车试制验证安全、效率、质量无从谈起。所以,颠覆现有车身改制作业方法便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乘用汽车车身翻转而设计的翻转台架,其能够快速实现对各种车型车体的夹紧固定,并通过旋转机构对其进行360度旋转,旋转至任意作业位置时锁止机构对其进行锁定。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车身试制通用翻转台架,支撑平台为整个台架的基础,支撑平台两端的人字支撑架固定于支撑平台上;人字支撑架上设置有一翻转框架;在翻转框架两侧固定有夹紧单元。
每一侧的夹紧单元有两组。
翻转框架通过两端的翻转框轴承座转动式地连接在两个人字支撑架顶部;每组夹紧单元分为托举部分与压紧部分;在其中一端的人字支撑架顶部设有旋转调节机构。
旋转调节机构由旋转大齿轮、驱动小齿轮、传动轴、涡轮蜗杆减速器及手轮组成;旋转大齿轮与翻转框架固定连接,驱动小齿轮通过轴承座固定于人字支撑架处,与所述的旋转大齿轮相啮合;驱动小齿轮通过传动轴与涡轮蜗杆减速器的输出端连接,蜗轮蜗杆减速器输入端设置手轮;翻转大齿轮前端与翻转框轴承座连接。
两端的翻转框轴承座的外侧均设置有制动毂,制动毂内有自增力式制动蹄。
所述的托举部分安装在加固于翻转框架上的框架加强板上;托举部分上面设置有聚氨酯板;压紧部分包含夹紧臂和压紧头;压紧头通过高度调节螺杆安装在滑板上,滑板连接在夹紧臂顶端;压紧头下面也设置有聚氨酯板;压紧头设置的聚氨酯板与托举部分设置的聚氨酯板相对。
夹紧臂下部与一下销轴连接,下销轴的轴座通过螺栓安装于过渡板上,过渡板固定在框架加强板处;所述的过渡板和框架加强板固定在与托举部分相邻的翻转框架的侧面上;整个压紧部分可绕下销轴旋转;夹紧臂固定于过渡板处。
所述的托举部分设置的聚氨酯板和压紧头设置的聚氨酯板中间均开有长槽。
本发明优点在于:
1、颠覆传统汽车车身试制方法(包括焊接、整形、打磨、切割等试制作业),取消了对举升机、高凳等支撑物的依赖,由在车身下部作业方式转变为在车身侧部或上部作业,实现了工作质量、效率、安全性跨越式提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95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