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振装置以及乘客传送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59927.4 | 申请日: | 2014-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0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堂园美礼;堀江宣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6B23/00 | 分类号: | B66B2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以及 乘客 传送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结合杆构件而构成的骨架结构物进行减振的减振装置以及使用该减振装置的乘客传送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骨架结构物的减振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方案,其针对由彼此平行的两根梁以及与该梁正交的两根柱构成的矩形骨架结构物,利用连结矩形的两组对角的支撑杆(Brace)来驱动设置在两组支撑杆的交点上的衰减部件即可自由地进行相对转动的摩擦缓冲件。
此外,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方案中,在设置于矩形骨架结构物的一组对角上的支撑杆设置有利用杠杆来扩大变形量的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平1-3186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开2006-3076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特开2011-190599号公报
可是,就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减振装置而言,其前提是在大楼那样的建筑物中,在两根梁保持着平行的状态在长度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也就是层间位移)的场合发挥功能,并且被构造成在连结两组对角的支撑杆中的一方的支撑杆上作用有拉伸负载,在另一方的支撑杆上作用有压缩负载时,驱动衰减部件进行旋转。
因此,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无法应用于乘客传送设备和桥梁那样不会发生层间位移但会发生弯曲变形(该弯曲变形因有压缩负载作用在上弦构件上并且有拉伸负载作用在下弦构件上而发生)的骨架结构物。
此外,在骨架结构物发生弯曲变形时,构成骨架结构物的上弦构件、下弦构件、纵向构件、斜向构件和支撑杆的变形量小于发生专利文献1所述的层间位移时的变形量,所以在对产生弯曲变形的骨架结构物进行减振的减振装置中,为了能够以充分大的力来驱动衰减部件,需要设置用于扩大支撑杆的变形量并将其传递给衰减部件的机构。
为此,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中设置有用于扩大变形量的机构。
例如在专利文献2的图2中,第一旋转构件(左侧的旋转构件)能够旋转地支撑在第一支撑杆(上侧的支撑杆)的前端(第一支撑点)和第二支撑杆(下侧的支撑杆)的中途的部位(第二支撑点),第二旋转构件(右侧的旋转构件)能够旋转地支撑在第一支撑杆的中途的部位(第三支撑点)和第二支撑杆的前端(第四支撑点),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粘接有由粘弹性体构成的衰减部件。此外,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朝彼此被拉伸的方向移动时,如专利文献2的图2(b)所示,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衰减部件发生剪切变形来吸收振动能量,由此对振动进行减振。此时,在衰减部件产生的负载经由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作用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使得在第一支撑杆的前端(第一支撑点)作用有朝向下方的力,在第一支撑杆的中途的部位(第三支撑点)作用有朝向上方的力。因此,相对于第一支撑杆的第一支撑点和第三支撑点,在与支撑杆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作用有方向彼此相反的力,使得在第一支撑杆的两个部位的支撑点(第一支撑点和第三支撑点)之间的场所产生力矩。第二支撑杆也同样,在第二支撑点和第四支撑点之间的场所产生力矩。因此,在专利文献2中,需要加强本来用于承受轴向负载的支撑杆的强度,使得该支撑杆在承受轴向负载的同时还能够承受上述力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99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