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结防火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47250.2 | 申请日: | 2014-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0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泽;邵宁宁;秦俊峰;孔凡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C04B38/02 | 分类号: | C04B3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李涛;袁红红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防火 保温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烧结防火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建筑行业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也会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水、噪音等。绿色建筑节能是减轻环境污染、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30%左右。绿色建筑一方面要使用节能、环保、保温的材料,保证建筑的能耗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建筑材料本身需要绿色、节能,尽量多得利用固体废弃物,尽量少的产生废弃物。
当前我国防火保温材料使用的原材料种类繁多,有机类的,无机类的,有机无机复合的,材料性能参差不齐。有机类的普遍存在易燃、不耐高温的问题;无机类的普遍存在高容重、低强度、低抗折的问题;有机无机复合类的又存在材料间的兼容性问题。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研发一种绿色、环保、高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容重、高强度、高抗折的防火保温材料。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固体废弃物在防火保温材料生产中的掺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工艺简单,性能稳定,低温蒸养、高温烧结的防火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烧结防火保温材料的原料,包括粉体原料、碱性激发剂、发泡剂、稳泡剂。
所述粉体原料包括粉煤灰,所述粉煤灰占粉体原料的70~100wt.%,其他粉体原料含有矿渣、钢渣、硅灰、偏高岭土、循环硫化床底灰、赤泥、碱渣的一种;所述发泡剂是双氧水;所述碱性激发剂包括水玻璃和NaOH或KOH,所述稳泡剂是三乙醇胺、三异丙醇胺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烧结防火保温材料包括以下质量配比的原料:
粉体原料、碱性激发剂、发泡剂、稳泡剂和水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例是35~55%,30~55%,1~5%,0.01~0.1%和余量的水;
所述碱性激发剂:包括钠/钾水玻璃、NaOH/KOH、水;模数为1.0~2.0,质量浓度为15~40wt.%;
所述双氧水:质量浓度为30wt.%;
所述粉煤灰达到国标II级粉煤灰要求,Al2O3质量含量≥20wt.%;
除粉煤灰外的其他粉体原料的粒径为10μm≤D50≤100μm,颗粒细度0.080mm筛筛余≤12~25%,含碳量≤5%,烧失量≤10%,氯离子含量≤0.2%;
所述碱性激发剂中包括钠/钾水玻璃、NaOH/KOH、水,模数为1.0~2.0,质量浓度为15~40wt.%;
原料混合后的浆体中,H2O与Na2O的摩尔比为10~20;
成型坯体的蒸养温度为50-90℃,养护湿度为70~99%,养护时间为1~24h;
常温空气中养护7-28d后,800-1200℃烧结1-10h;
制得的烧结防火保温材料中,SiO2与Al2O3的摩尔比为:2.5~4.5,Na2O与Al2O3的摩尔比为:0.5~2。
本发明的上述烧结防火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1)将粉体原料、碱性激发剂、稳泡剂和水混合搅拌,再与发泡剂混合搅拌得到料浆,共搅拌1-10min;
2)将所述料浆浇注成型,调节浇注扩散度,使其为15%;
3)浇注完成后,将坯体放入静养室,在40~60℃环境下静养,所述的料浆发泡、稠化、硬化形成强度≥0.1MPa的坯体,坯体硬度达到0.1~0.2MPa后结束静养,静养时间为30~90min;
4)将所述坯体翻转脱模,使用切割机进行切割,去除多余底料和顶料;
5)将切割好的半成品放入蒸养釜,在温度50-90℃,湿度为70~99%的环境下养护,养护时间为1~24h;
6)蒸养结束后在常温空气中养护7-28d,再在800-1200℃下烧结1-10h,得到所述烧结防火保温材料成品。
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性能优良、稳定,低温蒸养、低温烧结,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给出的烧结防火保温材料的微观形貌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72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