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涡轮增压器用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45024.0 | 申请日: | 2014-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4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丁水汀;闵敏;杜发荣;李亚静;周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5/10 | 分类号: | F01D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涡轮 增压 器用 阻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出一种涡轮增压器转子系统中的阻尼器,用于减小增压器转子系统的振动,提高转子系统抗轴向冲击和径向冲击能力,属于涡轮增压器领域。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日益向着精密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发动机工况的变化,减小增压器转子系统的振动,提高转子系统抗冲击的能力,对转子系统中阻尼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采用浮动轴承的转子系统主要靠浮动轴承的油膜抵抗冲击,采用滚珠轴承的转子系统则需要专门的阻尼器抵抗冲击。一般的阻尼器分为轴向阻尼器和径向阻尼器两种,转子系统要抵抗轴向的冲击需要轴向阻尼器,抵抗径向的冲击需要径向阻尼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涡轮增压器用阻尼器,能同时抵抗轴向冲击和径向冲击,且阻尼率可调,能满足不同增压器转子系统对阻尼率大小的要求,以减小增压器转子系统的振动,提高增压器的适用范围。
一种涡轮增压器用阻尼器,如图1所示,包含一组特殊形状的阻尼片,单个阻尼片由上端面、斜面和下端面组成,上端面和下端面平行,上端面的外圆直径小于下端面的内圆直径,上端面的外圆通过斜面与下端面的内圆相连。阻尼器安装在轴承与轴承座之间,两个相邻的阻尼片依靠接触斜面的相互摩擦产生摩擦阻尼。
阻尼器安装在涡轮增压器的滚珠轴承与轴承座之间,并通过增压器转子系统的螺母进行预紧。
进一步的,单个阻尼片由弹簧钢制成,上端面和下端面经过机加工,保证各自的平面度和上下端面的平行度。
进一步的,阻尼片厚度为0.3~0.8mm,优选0.5mm;阻尼片上端面和下端面的距 离为0.8~1.5mm,优选1mm。
进一步的,阻尼片斜面与下端面夹角为150°,上端面外圆直径和下端面内圆直径的差值为2mm;阻尼片上端面宽度与下端面宽度比值为1:3。
进一步的,阻尼器中阻尼片的数量为5~15片,优选8片。
如图2所示,在阻尼器自由状态,相邻两片阻尼器的斜面接触,上下端面均不接触。
当转子系统受到轴向冲击时,相邻阻尼片的斜面产生相对位移,同时阻尼片的斜面发生变形,相邻阻尼片的两端接触,阻尼片斜面摩擦产生的摩擦阻尼抵抗轴向冲击。
当转子系统受到径向冲击时,相邻阻尼片的斜面产生相对位移,同时阻尼片的斜面发生变形,相邻阻尼片的一端或两端接触,阻尼片斜面摩擦产生的摩擦阻尼抵抗径向冲击。
通过调整单个阻尼片上端面和下端面的距离、上端面外圆直径和下端面内圆直径的差值、阻尼器中阻尼片的数量,可以调节阻尼器阻尼率的大小,以满足不同增压器转子系统对阻尼率大小的要求。
阻尼器中阻尼片的多少,由滚珠轴承与轴承座之间的距离、系统阻尼率大小以及滚珠轴承游隙要求来综合确定。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阻尼器能同时抵抗转子系统的轴向冲击和径向冲击;
2、阻尼器的阻尼率可调,能满足不同增压器转子系统对阻尼率大小的要求;
3、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阻尼器结构的正视图及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阻尼器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阻尼器应用中的装配图;
图中:
1-阻尼片 1 2-阻尼片 2 3-阻尼片 3 4-阻尼片 4
5-阻尼片 5 6-轴承座 7-阻尼器 8-滚珠轴承
9-转轴 10-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涡轮增压器用阻尼器,能同时抵抗轴向冲击和径向冲击,且阻尼率可调,能满足不同增压器转子系统对阻尼率大小的要求,以减小增压器转子系统的振动,提高增压器的适用范围。
一种涡轮增压器用阻尼器,如图1所示,包含一组特殊形状的阻尼片,一组阻尼片的数量,可根据增压器转子系统阻尼率的要求调整。
单个阻尼片由弹簧钢制成,如图3所示,一组阻尼片安装在8滚珠轴承与6轴承座之间,并通过增压器转子系统的螺母进行预紧。两个相邻的阻尼片依靠接触斜面的相互摩擦产生摩擦阻尼。当转子系统受到轴向冲击时,相邻阻尼片的斜面产生相对位移,同时阻尼片斜面发生变形,相邻阻尼片的两端接触,阻尼片斜面摩擦产生的摩擦阻尼抵抗轴向冲击。当转子系统受到径向冲击时,相邻阻尼片的斜面产生相对位移,同时阻尼片斜面发生变形,相邻阻尼片的一端或两端接触,阻尼片斜面摩擦产生的摩擦阻尼抵抗径向冲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50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间接空冷末级动叶片
- 下一篇:一种涡轮叶轮分体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