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初级脉冲源自耦合的能量转移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0331.3 | 申请日: | 2014-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30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呼义翔;曾江涛;孙凤举;尹佳辉;魏浩;丛培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H9/00 | 分类号: | H02H9/00;H03K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61211 | 代理人: | 王少文 |
地址: | 7100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初级 脉冲 源自 耦合 能量 转移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初级脉冲源自耦合的能量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阻尼电阻(9)、触发器(5)、能量转移开关和充电电阻(8);
所述能量转移开关为场畸变触发开关(6);
所述阻尼电阻(9)一端与初级脉冲源输出端(4)电连接,另一端与场畸变触发开关(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阻尼电阻(9)、场畸变触发开关(6)置于变压器油绝缘介质环境中;
所述触发器(5)直接从初级脉冲源自耦合产生百千伏触发脉冲;
所述触发器(5)输入端通过充电电阻(8)与初级脉冲源输出端(4)电连接,其输出端通过一保护电阻(12)连接至场畸变触发开关(6)的触发电极;所述场畸变触发开关(6)的另一端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初级脉冲源自耦合的能量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械接地开关(7);
所述阻尼电阻(9)另一端与机械接地开关(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机械接地开关(7)置于变压器油绝缘介质环境中;所述机械接地开关(7)的另一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初级脉冲源自耦合的能量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发器(5)包括装有变压器油的箱体(19)、浸置于变压器油内的触发信号模块(32);
所述触发信号模块包括外壳为“工”字形柱状尼龙电缆支座(24),设置在尼龙电缆支座底端的圆盘形高压板(15),设置在尼龙电缆支座上端的圆盘形接地板(16),沿触发信号模块中心轴线(32)上下排布的多个串连的圆柱形峰化电容(17),设置在峰化电容外围的有机玻璃套筒(23),设置在有机玻璃套筒外圆周呈120度夹角分布的自击穿峰化开关(31)、自击穿短路开关(18)和充电测量单元(22);
所述多个串连的圆柱形峰化电容两端分别同高压板和接地板相连接;所述高压板通过充电电阻(13)连接至初级脉冲源输出端;所述自击穿峰化开关一端同高压板相接,另一端通过一峰化电阻(21)连接至接地板;所述自击穿短路开关一端连接至高压板,另一端通过一第二阻尼电阻(20)连接至接地板;所述峰化电阻高压端通过一绕置在尼龙电缆支座上的输出电缆(25)输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初级脉冲源自耦合的能量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浸置于变压器油内的Marx模块(33);
所述Marx模块包括两个触发电阻(30)、两只±100kV触发开关(27)、两级R-L-C放电回路(26),所述两级R-L-C放电回路包括垒砌在一起的四个电容,所述触发信号模块(32)的输出电缆(25)同时与两个触发电阻中的每一个的一端连接,两个触发电阻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两只±100kV触发开关的触发端口,所述垒砌在一起的四个电容中相邻电容充电极性相反;所述垒砌在一起的四个电容依次串联,且每一级R-L-C放电回路的两个电容之间接一只±100kV触发开关(27);四个电容串联后的其中一端通过箱体接地,另一端输出触发脉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初级脉冲源自耦合的能量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Marx模块的输出端设置一回流板和接地电阻,所述回流板一端连接至Marx模块接地电阻低压端,另一端连接至靠近触发输出端口的油箱外壳,整体倾斜;接地电阻高压端连接至触发输出端,放电形成过程中充当脉冲隔离电阻;所述触发信号模块和Marx模块固定于变压器油箱体内的尼龙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初级脉冲源自耦合的能量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电阻(9)的阻值不小于初级脉冲源(2)内阻值;所述充电电阻(8)为阻值可调电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初级脉冲源自耦合的能量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电阻(9)的阻值等于初级脉冲源(2)内阻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初级脉冲源自耦合的能量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接地开关(7)、场畸变触发开关(6)和触发器(5)均固定于初级脉冲源上盖板(1),其中触发器(5)位于初级脉冲源上盖板(1)的上方,机械接地开关(7)、场畸变触发开关(6)位于初级脉冲源上盖板(1)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未经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033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压限流控制参数的优化方法
- 下一篇:组装式钢筋混凝土电缆沟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