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药物球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89533.6 | 申请日: | 2014-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6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恒全;鞠隆艳;殷俊光;龚元;燕珍珍;古湖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金瑞凯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A61M25/1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44237 | 代理人: | 魏宏雄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药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药物球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微创技术介入(植入)器械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具有创伤小、闻效显著、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该治疗手段取得了飞速发展,已经变革了传统治疗冠心病的方式。微创介入技术从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金属血管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植入,发展到今天的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植入。或者由于支架本身的问题,或者由于DES的高聚物涂层,引起延迟的血管内皮化,使晚期支架内血栓风险增加。因此,理想的冠脉内狭窄治疗,应该是能够给予抗细胞增殖的药物,从而减低再狭窄风险,同时又要减少支架和高聚物涂层的使用,减少刺激物从而避免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将球囊血管成形术与最新的药物涂层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药物涂层球囊(药物球囊)(Drug Eluting Balloon/Drug Coated Balloon,DEB/DCB)。DEB不存在高聚物相关的延迟内皮化和支架输送问题,同时又能将药物均匀的涂布于病变血管,因此能够实现更早的血管内皮化,而且其操作更加灵活,可能更适于处理复杂病变。
药物球囊基于输送系统本身载药,在球囊扩张时进行药物的释放,药物渗透到血管组织,起到治疗靶病变血管的作用。和介入支架治疗一样,该治疗方法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同时,由于介入治疗过程没有支架结构性异物存在血管内,可以降低支架中、远期并发症,如晚期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
然而,药物球囊不能象药物支架一样缓慢、长期的释放出药物来治疗病变血管,所以药物球囊治疗效果与其载药量、药物渗透量密切相关,要求在球囊膨胀瞬间药物能最大限度的渗透到血管组织,否则该手术过程并不一定能达到治疗效果。
目前上市的药物球囊依赖于进口,主要获得CE(CONFORMITE EUROPPENE,欧洲统一)认证的生产商有B.Braun,Biotronik A,Eurocor AG等公司,均采用脂溶性紫杉醇为药物。药物球囊需要球囊扩张的同时将药物快速渗透到血管组织内,以抑制平滑肌过度增殖而导致血管再狭窄。上述产品和现有专利技术一般采用药物涂层和静电自组装技术实现药物球囊的制备。药物涂层球囊采用类似药物支架制备工艺,通过超声雾化将一定药物配比的载体溶液喷涂在球囊上,然后干燥处理即可。静电自组装技术采用正负电荷电解质溶液,进行多次循环浸渍、干燥处理,达到层层自组装上含药物的涂层。
目前国内对药物球囊的研究并不多,中国专利申请CN201010121627.4设计了球囊外表面为具有凹凸的非平面结构,使药物吸附贮存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一是吸附药物的量得到极大的增加,二是球囊吸附好药物在血管中通过到达病变部位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的保持吸附在球囊外壁的药物不会被血管中的血液冲洗损失,能够有效的通过球囊输送到病变部位,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虽然通过对球囊表面刻槽方式可以增加球囊表面载药量及与血管组织的药物接触面积,但对球囊的材料性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会造成球囊额定爆破压力(Rated Burst Pressure,RBP)降低,甚至球囊破裂。中国专利申请CN201210103352.0介绍了通过基于氢键作用的药物球囊,包括球囊表面和含有活性药物的药物层,其中所述球囊表面通过处理或修饰,使其带上亲水性基团,以及所述球囊表面与所述药物层之间存在氢键作用。虽然采用氢键可以提高药物吸附量,但氢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且对药物的电荷选择具有特异性,其在药物涂层中对结合力的影响有限。中国专利申请CN201110176942.1介绍了一种静电自组装制备药物球囊的方法,通过自组装方法不同材质的球囊进行药物涂层覆盖。静电自组装由于循环次数较多,药物量的多少可通过层层叠加,但由于三次后表面电荷逐渐减少,外层组装的药物量及结合力呈下降趋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金瑞凯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金瑞凯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95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疗粒子导管
- 下一篇:用于四肢烧伤伤口的负压引流封闭传导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