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氨基乙磺酸的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76874.X | 申请日: | 2014-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3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陆韬;王代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韬;王代龙 |
主分类号: | C07C309/14 | 分类号: | C07C309/14;C07C303/02;C07C30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3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 乙磺酸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西药产品制造领域,具体涉及2-氨基乙磺酸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2-氨基乙磺酸,纯品为无色或白色斜状晶体,无臭,化学性质稳定,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因其在1843年首先从牛胆汁中提取所得,故命名为“Taurine”(拉丁文,意为“来自牛的氨基酸”)。 它与谷氨酸、赖氨酸、蛋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其它基本氨基酸最大不同之处在于:2-氨基乙磺酸并不直接参与合成蛋白质,而是一种游离于细胞外的特殊氨基酸。现已知道2-氨基乙磺酸在体内能发挥多种作用,其中包括排毒、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调节(脑)兴奋性神经传递质的产生以及细胞间的钙含量等等。2-氨基乙磺酸是机体细胞内含量最丰富的含硫自由基氨基酸,2-氨基乙磺酸虽然不参与蛋白质合成,但它却与胱氨酸、半胱氨酸的代谢密切相关。人体合成2-氨基乙磺酸的半胱氨酸亚硫酸羧酶(CSAD)活性较低,主要依靠摄取食物中的2-氨基乙磺酸来满足机体需要。2-氨基乙磺酸对婴儿的脑、神经、内脏、内分泌机能等发育以及钙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吸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成年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解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氨基乙磺酸是人体必需的一种非蛋白质类重要氨基酸,也是名贵中药“牛黄”的重要成份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理及营养保健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荧光增白剂、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可用作生化试剂、湿润剂、pH缓冲剂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于医药及食品添加剂中。
在医疗制药方面,2-氨基乙磺酸具有降血糖、维持正常视觉功能、调节神经传导、参与内分泌活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各类炎症、各类眼疾及药物中毒。
在食品工业上,可添加于乳制品、饮料、复合味精及豆制品中;加快对神经细胞的分化、发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均有较佳的保健作用;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在牛奶和奶粉中加入适量2-氨基乙磺酸,其营养价值接近母乳,尤其对胎儿、婴幼儿有益智强身作用;能显著抑制和治疗老年性痴呆,改善脑功能和视网膜组织。
早期2-氨基乙磺酸产品多从牛胆汁、黑色血或大型鲍鱼体内提取。但由于生产成本太高,现已基本不从动物原料中提取,而改用更为廉价的化学合成法。目前国际市场上的2-氨基乙磺酸产品均为合成品。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乙醇胺法制备2-氨基乙磺酸,即由乙醇胺、硫酸等经酯化、磺化反应,再经浓缩、分离、重结晶、烘干制成产品。此法的缺陷:由于酯化、磺化(还原)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反应条件、时间、反应进行的程度、分离方法等交互作用,造成2-氨基乙磺酸的收率仅为48~52%,而成本收率为49%,生产成本高,能耗大,劳动强度大。对此缺陷一直没有良好的技术方案解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本技术领域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升级版的2-氨基乙磺酸的合成方法,其目的在于将合成2-氨基乙磺酸的时间大大缩短、产品率显著提高、成本降低,易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羟乙基磺酸钠的制备一:在24wt%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通入环氧乙烷气体,环氧乙烷与亚硫酸氢钠的用量摩尔比为1:1.2,在0.1MPa、PH值6.5—7.5和80℃下反应1.2小时,得到含羟乙基磺酸钠的混合物(转化率99%);2-氨基乙磺酸钠的制备一:在催化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同时存在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3:1,在含羟乙基磺酸钠的混合物中加入液氨(反应液中氨的浓度为20%,质量百分比),在15MPa、160℃下反应45分钟制得2-氨基乙磺酸钠,其中,催化剂的用量是羟乙基磺酸钠的质量的1%;2-氨基乙磺酸的制备一:按1:2的摩尔比将硫酸与2-氨基乙磺酸钠在30-70℃中和反应,10-50℃结晶得到产品2-氨基乙磺酸,产率73.4%;1H NMR(DMSO-d6, TMS,90MHz)δ2.72 (m, 2H), 3.05 (m, 2H), 7.65 (br, 3H);IR(cm-1):3210.21, 3049.23, 2968.46(-NH2);1178.78, 1221.28, 1510.98, 1584.69, 1616.28 (-S03H);13C- NMR:δ 550.4(C1), 528.6(C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韬;王代龙,未经陆韬;王代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68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