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磺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38384.0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09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松;肖军海;孙琦;钟武;王莉莉;郑志兵;谢云德;李行舟;周辛波;王晓奎;曹瑞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09/12 | 分类号: | C07D409/12;C07D307/68;C07D307/71;C07D405/12;C07D307/33;A61K31/635;A61P3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杜仙 |
地址: | 1008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磺酰基高 丝氨酸 内酯 衍生物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式I所示的高丝氨酸内酯类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化合物具有细菌群体感应调节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细菌感染所致的相关疾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化工领域,具体涉及N-磺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衍生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其用于制备预防和/或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在菌群生长过程中细菌能够不断产生化学信号分子(又称自诱导物)并分泌到周围环境中,当信号分子的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调控或启动菌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如生物发光、生物被膜的形成、毒性基因的表达等,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一调控系统被称为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om Sensing,QS)信号系统。
QS系统首先是在海洋费氏弧菌(V.fischeri)中发现的,当菌体密度较高时,该细菌会产生生物发光现象,以此捕获食物、躲避天敌等。通过对其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在V.fischeri中,LuxI蛋白合成的N-乙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 homoserine lactones,AHL)可以与LuxR编码的AHL受体蛋白氨基残端相结合并形成特定构象,使羧基端与靶DNA序列结合,从而激活发光基因的转录表达。类似的调节系统在许多革兰阴性或阳性菌中都被发现。其作用机制均表现为当细菌群体密度较低时,可产生少量的自身诱导信号,这些信号扩散到细胞外并立即被周围环境稀释。而当细菌群体密度不断上升,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时,信号分子就会渗入到细胞内与相应的转录调节蛋白结合,形成转录调节蛋白信号分子聚合物,此聚合物能够结合到染色体信号分子的某个特定DNA序列上,使相关靶基因得到表达,同时产生更多的信号分子。细菌之间的这种信息交流传导虽然早已被提出来,但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如今这种效应已被证实存在于多种细菌之中。
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们发现利用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群体感应调节剂(包括激动剂或抑制剂)可以干扰信号系统的传导,调节细菌不良基因的表达。细菌群体感应调节剂不干扰体内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只是通过调节病原菌有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其失去致病能力,因此被视为抗菌药发展的新方向,其中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以与抗生素联合用药,提高致病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强药物疗效,主要治疗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如心内膜炎、腹膜炎、胃肠炎、胆囊炎、膀胱炎、腹泻、脓胸、败血症等各种疾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寻找新的细菌群体感应调节剂,以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特别是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疾病的预防和/或治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式Ⅰ所示的高丝氨酸内酯类衍生物、其消旋体或旋光异构体、其药学可接受的盐、溶剂合物或水合物,
其中,R选自噻吩基、呋喃基、吡咯基、吡啶基和苄基,上述基团任选地被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单取代或多取代(例如二取代或三取代):卤素、三氟甲基、硝基、C1-6烷基。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高丝氨酸内酯类衍生物、其消旋体或旋光异构体、其药学可接受的盐、溶剂合物或水合物,其中,R选自噻吩基、氯代噻吩基、溴代噻吩基、硝基噻吩基、甲基噻吩基、呋喃基、硝基呋喃基、溴代呋喃基、甲基呋喃基、二溴代呋喃基、吡咯基、吡啶基、氯代吡啶基、氟代苄基、氯代苄基、溴代苄基、甲基苄基、三氟甲基苄基、二氯代苄基。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高丝氨酸内酯类衍生物、其消旋体或旋光异构体、其药学可接受的盐、溶剂合物或水合物,其选自:
(S)-N-(4-(N-(2-氧四氢呋喃-3-基)氨磺酰基)苯基)噻吩-2-甲酰胺(化合物1);
(S)-N-(4-(N-(2-氧四氢呋喃-3-基)氨磺酰基)苯基)噻吩-3-甲酰胺(化合物2);
(S)-5-氯-N-(4-(N-(2-氧四氢呋喃-3-基)氨磺酰基)苯基)噻吩-2-甲酰胺(化合物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83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