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语音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79055.3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5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雪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G10L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语音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语音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通过语音来控制车辆的各种功能将给车辆的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便利。
CN202294674U公开了一种汽车声控启动装置,包括CAN总线、采集语音信息的传感器单元、语音识别单元、控制车门开启的车门控制单元、及控制发动机启动的发动机控制单元。语音识别单元、车门控制单元及发动机控制单元分别与CAN总线联接,传感器单元与语音识别单元联接。传感器单元包括设置在车门把手周围的第一声音传感器,采集开启车门的语音信息;和设置在方向盘上的第二声音传感器,采集启动发动机的语音信息。
然而,在以上现有技术中,由于汽车声控启动装置的设置在车门把手周围的第一声音传感器需要不停地采集声音信息,然后由语音识别单元进行识别,因此,在车辆停在噪音较大的地方的情况下,很多噪音也会被采集和识别,在错误识别的情况下,会给车辆的安全带来危害。另外,开启车门的语音信息与噪音混在一起,可能导致语音识别不准确,车门不能顺利开启。而且,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需要分别设置采集开启车门的语音信息的传感器和采集启动发动机的语音信息的传感器,制造成本增加。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阅读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应答器,用以驱动应答器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阅读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应答器由天线,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一般来说都是用标签作为应答器,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由天线,耦合元件,芯片组成,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应用软件系统是应用层软件,主要是把收集的数据进一步处理,并为人们所使用。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语音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车辆的语音控制系统,包括车辆一方的车端RFID模块、ECU、控制器以及移动设备一方的移动设备端RFID模块、CPU、语音采集模块、语音识别模块,车端RFID模块、ECU以及控制器通过CAN线连接,移动设备端RFID模块、CPU与语音采集模块、语音识别模块电连接,移动设备端RFID模块接收车端RFID模块发送的低频电磁波信号,并向CPU发送信息,CPU控制语音采集模块和语音识别模块启动语音控制信息的采集和识别,CPU从语音识别模块接收语音控制代码,并发送给移动设备端RFID模块,移动设备端RFID模块将超高频电磁波形式的语音控制代码发送给车端RFID模块,车端RFID模块将语音控制代码发送给ECU,ECU控制控制器执行相应的动作。
根据本发明,使用者只要向移动设备输入对车辆进行控制的语音就能控制调节车辆的功能,不需要动手,非常方便。而且,由于使用者直接向移动设备输入语音,语音识别效果好,控制准确、可靠。另外,本发明只在移动设备上设置语音采集模块,而不需要在车辆上的多处设置就能够实现各种功能的控制,因此节省成本。
优选的是,控制器是车门控制器、后视镜控制器、油门控制器、座椅控制器、空调控制器、信息娱乐系统控制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使用者能够通过语音控制车辆的多个功能。
优选的是,移动设备端RFID模块存储有表示使用者身份的信息,当车端RFID模块接收到特定使用者的语音控制代码的时候,ECU根据预先存储的使用者的设定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车辆能够自动地按照使用者预先的设定调节一些功能,例如后视镜的位置、座椅的位置、空调的温度等,方便使用者。
优选的是,移动设备是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车钥匙或便携式电脑。
根据本发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车钥匙或便携式电脑等各种智能设备都可以进行语音控制,能够扩展车辆的语音控制系统的使用范围,方便使用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的语音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90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