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逃逸舱用连接释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4004.3 | 申请日: | 2014-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1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吴世海;王永军;张震;余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F15B1/04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冯智文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逃逸 连接 释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海逃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逃逸舱用连接释放装置,用于深海工作站上,也可用于其他水下救生设备上。
背景技术
深海工作站自携有逃逸舱,当发生紧急情况下时,人员全部进入逃逸舱内,连接释放装置工作,将锁紧环旋转一定角度,解除逃逸舱与深海工作站间的固定连接,逃逸舱依靠自身浮力上浮至水面待援。
现有技术中的连接释放装置,采用(人工操作)齿轮齿条机构,其布置和操作会占用逃逸舱内的人员空间;齿轮的中心轴须穿舱,在深海环境下,旋转密封的可靠性较低;操作时需要消耗较大的人力,操作麻烦,效率低;齿轮齿条机构自身重量较重,须额外增加浮力材的体积。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逃逸舱用连接释放装置,从而使其操作简单,对人员无特殊要求,可以实现快速逃逸,安全可靠性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逃逸舱用连接释放装置,包括与深海移动工作站连接的工作站对接围栏,所述工作站对接围栏顶部通过锁紧环安装逃逸舱对接围栏,所述逃逸舱对接围栏顶部安装逃逸舱;所述锁紧环的外圆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一凸缘结构,所述第一凸缘结构包括位于上部的卡槽,所述卡槽下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通过第一螺栓安装有下锁紧块;所述逃逸舱对接围栏内侧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与所述卡槽配合连接的第三凸缘,所述工作站对接围栏顶部内侧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上通过第二螺栓紧固有与下锁紧块配合连接的上锁紧块,所述上锁紧块与下锁紧块相对配合安装后,均位于凹槽内;所述工作站对接围栏内侧安装有油缸,所述油缸的活塞杆头部与锁紧环下端面铰接,所述油缸连接有动力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下锁紧块与上锁紧块上均设置有螺旋楔角,所述螺旋楔角为3°;
第一凸缘结构、第三凸缘以及第二凸缘的个数均为十二个;
所述油缸的个数为四只,两对油缸呈轴对称布置相对安装;
所述动力装置的结构为:包括安装于工作站对接围栏外围的蓄能器,所述蓄能器连接液压控制单元,所述蓄能器底部通过出油油管连接通管接头,所述通管接头顶部通过进油管连接电磁球阀,所述电磁球阀安装于耐压壳内,所述电磁球阀顶部通过法兰分别安装有电缆插座和油缸供油管接头;位于进油管上还安装有节流截止阀,所述通管接头底部设置有单向阀,所述通管接头的一侧还设置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通过压力表开关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锁紧环的作用,在连接时分别与逃逸舱对接围栏和工作站对接围栏卡接,脱离时,通过旋转锁紧环即可方便的脱离,实现逃逸舱的快速脱离深海工作站自动上浮,工作可靠性好。
同时还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操作简单,对人员无特殊要求;
(2)本发明占用空间小,便于逃逸舱内人员布置;
(3)本发明通过油缸控制锁紧环的转动,其传动力大,工作平稳、快速;
(4)本发明仅存在控制电缆的穿舱,在深海工作站使用的密封可靠性高;
(5)本发明所述的油缸、蓄能器、液压管路布置在逃逸舱外,逃逸时无需携带蓄能器、油缸、液压控制单元等,所需浮力相对较小,提高了逃逸舱逃逸的安全系数;
(6)本发明所述的控制电缆布置在逃逸舱内,采用快拔插头,解脱力较小,靠浮力可容易地与逃逸舱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环境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锁紧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逃逸舱对接围栏与工作站对接围栏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逃逸舱对接围栏与工作站对接围栏安装后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正常工作状态下逃逸舱对接围栏与工作站对接围栏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图7中锁紧环与工作站对接围栏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逃逸状态下逃逸舱对接围栏与工作站对接围栏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锁紧环与工作站对接围栏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液压驱动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与相关设备的安装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液压控制单元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40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