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极地冰川厚度探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47326.7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3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娟;吴超;王友成;王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7/41 | 分类号: | G01S7/41;G01S7/36;G01S13/89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曹玲柱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地 冰川 厚度 探测 方法 | ||
1.一种极地冰川厚度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A,向待测极地冰川发射探测雷达波,并接收该探测雷达波的回波信号S(t);
步骤B,对待测极地冰川实际冰表面地形分布进行自适应非均匀三角面元数值插值剖分处理,数值插值剖分处理使得每个三角面元的尺寸远小于探测雷达波波长;
步骤C,计算每个三角面元的散射场,模拟待探测极地冰川的冰表面雷达回波信号;
步骤D,利用模拟的冰表面雷达回波信号消除雷达回波信号S(t)中的冰表面杂波成分;以及
步骤E,对消除冰表面杂波成分的雷达回波信号进行相干处理,提取极地冰川内部分层回波信号,绘制出雷达照射区域极地冰川厚度分布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地冰川厚度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包括:
子步骤D1,根据模拟的冰表面雷达回波信号,观察冰表面杂波信号功率峰值大小,给出冰表面杂波的抑制门限值,进而确定待抑制杂波所处的所有的距离单元对应的距离区间;通过SAR成像分析对应距离区间内的干扰目标分布,计算不同干扰目标所在的距离单元;
子步骤D2,由确定的距离单元从模拟的冰表面雷达回波信号通过加窗方式提取出待抑制杂波所在的各个距离单元的回波序列;
子步骤D3,用傅里叶级数表示待抑制杂波各个距离单元的回波序列;以及
子步骤D4,从雷达回波信号S(t)中逐个滤除掉用傅里叶级数表示的待抑制杂波各个距离单元的回波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地冰川厚度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步骤D1中,确定距离区间内不同干扰目标所在的对应距离单元包括:
通过SAR分析得到该距离区间内所有干扰目标分布的具体位置;
计算各个干扰目标到雷达天线的距离rn,n=1,2,3…;
计算各个干扰目标落在对应的距离单元,该距离单元的距离Rn=rn-H,H为雷达垂直高度,起始时间为tn,tn=Rn/c,终止时间为tn+T,其中,c为光速,T为发射脉冲时宽;以及
对所述冰表面模拟雷达回波信号做傅里叶变换,找出对应距离单元点的频率fn,其中fn=2Rn/c·K,K是线性调频信号调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地冰川厚度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步骤D2中,对于第n个待抑制的距离单元,对应的回波序列为:
S(tj)(tn≤tj≤tn+T)
其中,j=1,2,…(T/Δt-1),Δt为回波采样间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732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