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余废热的移动式LNG供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0476.0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9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樊栓狮;孙超;郎雪梅;王燕鸿;温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7C5/02 | 分类号: | F17C5/02;F17C13/02;F17C13/00;F17C1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余废热 移动式 lng 供气 装置 | ||
1.一种利用余废热的移动式LNG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LNG储存设备(1)和车载气化调压集装箱(2)两部分;所述车载气化调压集装箱(2)内安设有蓄热式气化器(23);所述蓄热式气化器(23)内部设置有用于取热的第一换热管(231)和用于气化LNG的第二换热管(234),所述第一换热管(231)和第二换热管(234)的进出口均安装在同一管板上;蓄热式气化器(23)两端的封头被隔板分成两室,分别作为供热流体的进出口及LNG的进出口;所述换热管配置于管束支撑隔板(237)上,换热管周围填充有相变材料(232)并浸没在导热介质(233)中;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231)和第二换热管(234);所述LNG储存设备(1)通过管道(3)与蓄热式气化器(2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余废热的移动式LNG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NG储存设备(1)为LNG槽车或罐式集装箱;所述车载气化调压集装箱(2)还包括电控柜(24)、过滤器(29)、调压器(211)、流量计(213)、THT加臭机(214)、第一温度传感器(26)、第二温度传感器(215)、第一压力传感器(27)、第二压力传感器(216)以及安全装置;所述安全装置包括防过液装置(28)、可燃气体报警器(218)、报警探头(219、219’)、手提式干粉灭火器(25)、截止阀(21、21’、217、217’)、紧急切断电磁阀(22)、超压切断阀(210)和安全放散阀(212);所述LNG储存设备(1)通过管道与LNG入口法兰、截止阀(21、21’)、紧急切断电磁阀(22)和蓄热式气化器液相入口顺次相连,所述蓄热式气化器气相出口通过管道与防过液装置(28)、过滤器(29)、超压切断阀(210)、调压器(211)、安全放散阀(212)、流量计(213)、THT加臭机(214)、截止阀(217、217’)和天然气出口法兰顺次相连,蓄热式气化器气相出口与防过液装置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还依次设置有测量气化器后温度和压力的第一温度传感器(26)和第一压力传感器(27)、THT加臭机与截止阀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还依次设置有测量出站气体温度和压力的第二温度传感器(215)和第二压力传感器(216);所述蓄热式气化器(23)外壁上设有一层保温材料(235)和用于测量相变材料温度的温度表(23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余废热的移动式LNG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气化调压集装箱(2)管路上设置有位于不同方位的LNG入口法兰和天然气出口法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余废热的移动式LNG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柜(24)内自带车载电瓶,通过电线与传感器(26、27、215、216)、流量计(213)及报警探头(219、219’)相连,接收传入的气化器后温度压力、出站气体温度压力流量及泄漏报警信号,通过电路向可燃气体报警器(218)及紧急切断电磁阀(22)输出控制信号实现泄漏声光报警和事故紧急切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余废热的移动式LNG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器(210)为轴流式调压器或自力式调压器,范围可调;所述过滤器(212)为筒型过滤器或Y型过滤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余废热的移动式LNG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计(213)为带温度、压力补偿的涡轮流量计、罗茨流量计或超声波流量计,且其信号传送到电控柜(24);所述THT加臭机(214)为手动加臭机或自动加臭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余废热的移动式LNG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232)为无机相变材料、有机相变材料或复合相变材料,其相变温度介于45~3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余废热的移动式LNG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呈U型、S型或螺旋式,其内外表面为光滑面或翅片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047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