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交通工具智能合乘计费方法及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99869.6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3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超 |
主分类号: | G07B13/10 | 分类号: | G07B13/10;G06Q20/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海***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移动 终端 交通工具 智能 计费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终端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交通工具智能合乘计费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面临日益严重的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打车难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交通工具合乘不仅可以提高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浪费,缓解交通压力,降低出行成本,而且利于人与人互帮互助友好型社会理念的形成,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人们强烈的出行需求下,车辆合乘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但是没有针对合乘出行的计费设备。出租车行业中使用的计价器参数容易被恶意修改及乱收附加费的情况,且已经无法满足合乘计费的需求,当有多人合乘时只能采取协商的办法达到一致,没有规范的标准,易引起合乘纠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利用移动终端之间的交互技术实现合乘出行智能计费,增加车辆用户的收入降低合乘用户的出行成本,减少合乘出行中因费用产生纠纷。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所述的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交通工具智能合乘计费方法,方法如下。
驾驶人与合乘人的移动终端设置成一致的交通工具种类,所述的交通工具包括多种交通工具。
通过移动终端的网络通信技术与服务器建立连接获取当前的位置信息与对应当前位置所在地区的出租车标准费率。
驾驶人与合乘人的移动终端通过条码识别技术或近场通信技术建立交互连接,移动终端对驾驶人与合乘人作出区分进入功能信息不同的交互界面。
合乘人移动终端以当前位置作为起始点,依据位置信息的变化以及当前合乘人数动态计算移动距离所产生的费用详情。
途中新加入的合乘人同样通过条码识别技术或近场通信技术与驾驶人建立连接,移动终端即进入对应的合乘人界面。
合乘人界面中动态更新显示新加入合乘队列的合乘人移动距离所产生的费用详情。
驾驶人界面中动态更新显示合乘费用信息详情以及交通工具的移动信息详情。
到达合乘人目的地后,通过条码识别或近场通信技术与驾驶人的移动终端交互解除连接,同时引用第三方移动支付API付款,完成出行。
一种实现如上述基于移动终端的交通工具智能合乘计费的方法及其系统,该系统由多个移动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连接服务器形成,包括。
服务器模块,存储并发送不同地区不同交通工具不同时段的计费费率。
存储模块,用于更新并保存计费标准。
移动通信模块,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WIFI定位,小区识别码定位。
条码识别模块或近场通信模块,用于移动终端之间交互连接的建立和解除,付款与收款。
GPS模块,用于获取当前位置信息,移动速度信息。
时钟模块,用于城市道路堵车计时和更新不同时段不同的计费标准。
地理位置采集模块,用于管理采集策略和动态位置信息。
电子地图模块,用于电子地图的绘制和显示,路线优化策略管理。
智能计费模块,用于动态计算多个合乘人多个起始地多个移动距离的不同费用信息。
合乘信息管理模块,用于显示所有合乘人的费用详情。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交通工具智能合乘计费方法的实施流程图。
附图2为本发明交通工具智能合乘计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交通工具智能合乘计费方法的计费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为简化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流程
所述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交通工具智能合乘计费方法及其系统的实施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第1步,驾驶人与合乘人的移动终端设置成一致的交通工具种类,本实施例为出租车为例,实际可能存在同地区有多种出租车不同费率的情况。
第2步,通过移动终端的网络通信技术与服务器建立连接获取当前的位置信息与对应当前位置所在地区的出租车标准费率。位置信息由移动终端中定位服务模块获取,定位服务模块包含GPS定位,wifi定位,小区识别码定位中的一个或多个。
第3步,驾驶人与合乘人的移动终端通过条码识别技术或近场通信技术建立交互连接,移动终端对驾驶人与合乘人作出区分各自进入功能信息应用的交互界面。
第4步,合乘人移动终端以当前位置作为起始点,依据位置信息的变化以及当前合乘人数动态计算移动距离所产生的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超,未经杨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998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锁的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卡通肖像自动生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