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压过滤热交换器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81608.1 | 申请日: | 2014-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2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徐贤伟;李键;段洪强;吴新星;刘军;李源龙;郑涛;孙懿;李贵宾;孙孝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依相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1/06 | 分类号: | F02M2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500 上海市金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压 过滤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气汽车的热交换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低压过滤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由于全球变暖,PM2.5及雾霾大量增加,导致天然气发动机和汽车保有量大量增加,在燃气发动机上,由于排放和经济性的需要,大量采用天然气喷射控制系统,喷射系统中喷嘴是最重要、最精密的燃气计量部件,但由于天然气在提炼、加气站充装等过程中会不断掺杂一些油污、水份,随着发动机高速大负荷运行时,减压器后的天然气温度低于零摄氏度以下,此时天然气中的油污黏度增大、水份凝聚结冰,油污、水份随天然气流入喷嘴,不断聚集在喷嘴内部静铁芯、动铁芯周围,增加了喷嘴的开启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低压过滤热交换器,其通过发动机循环水对减压后的天然气经行加热,降低结冰、油污带来的黏性,确保喷嘴低温运行时成功开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低压过滤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它具有:
可拆卸地组装为一体且上、下分布的上、下壳体单元(1,2),其内部具有一个供燃气汽车的燃气流动的燃气流动腔体,所述燃气流动腔体具有接于汽车燃气供给管路的燃气进口端(7)和燃气出口端(8),所述上壳体单元内部设有将燃气进口端进入的燃气导入燃气流动腔体而使得燃气与下壳体单元的壳壁充分接触的燃气导流结构,所述下壳体单元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排污的排放装置(4);
所述下壳体结构(2)的外部周向设有一个壳体结构(3),该壳体结构(3)与下壳体单元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的发动机冷却液流动腔体结构,该发动机冷却液流动腔体结构具有一个上、下错开布置的冷却介质进口(5)和冷却介质出口(6)。
所述排放装置为设于下壳体结构底部的放油螺栓或者排污阀。
所述燃气导流结构为将进入燃气进口端(7)的燃气流经自身且设于下壳体单元内壁的燃气加热流道,该燃气加热流道的流道壁紧贴于下壳体单元内壁或者与下壳体单元的内壁共同构成的。
所述燃气加热流道为螺旋状或者迷宫状结构。
所述燃气导流结构包括:
将上壳体单元的内腔体、下壳体单元内腔体隔离的分隔元件(9),从而将燃气流动腔体分隔成分布位于分隔元件上部、下部的上腔体、下腔体;
设置于分隔元件之上且对进入燃气进口端的燃气起缓冲导流作用的弧形燃气缓冲导流壁(10),在弧形燃气缓冲导流壁朝向燃气进口端一侧具有位于分隔元件之上的燃气通道,该燃气缓冲导流壁下腔体、燃气出口端互通。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将燃气汽车的供给燃气流经燃气流动腔体而通过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加热,在降低发动机冷却液自身温度的同时,提高供给发动机燃气的温度,保证燃气汽车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下壳体单元所设置排放装置(螺栓结构、排污阀)有利于排除久积于下壳体单元内部的杂质,对于整个低压过滤热交换器的工作寿命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便于后期的维护和保养。
(3)燃气导流结构保证了燃气与发动机冷却液之间接触时间更长,热交换更加充分。
(4)分隔元件配合弧形燃气缓冲导流壁能够防止压力较高的燃气对低压过滤热交换器内部的冲击,使得燃气的流动更加平稳、流畅
综上所述,该低压过滤热交换器能够确保天然气发动机在低温恶劣环境下高速大负荷运行时喷嘴开启的可靠性,且自身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主视图。
图2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俯视图。
图3a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立体图。
图3b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省略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中上壳体俯视图。
图5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中上壳体仰视图。
图6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中上壳体侧视图。
图7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中上壳体立体图。
图8为图5中A-A剖视图。
图9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中水腔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B剖视图。
图11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中下壳体主视图。
图12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中下壳体俯视图。
图13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中下壳体立体图。
图14为图11中C-C剖视图。
图15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中压紧螺母主视图。
图16为低压过滤热交换器中压紧螺母俯视图。
图17为图15中D-D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依相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依相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16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
- 下一篇:人参降糖功能组分的制备方法及医疗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