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剩余里程检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8266.1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2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秦李伟;夏顺礼;赵久志;徐爱琴;吴飞驰;庞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3/00 | 分类号: | B60L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剩余 里程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剩余里程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发展尤为重要,并且已开始逐渐普及。对于传统的燃油汽车,驾驶员可通过仪表盘上显示的油量多少判断汽车的剩余里程,即续驶里程,而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由于动力电池约束,在获取剩余里程方面略显不足。
具体地,目前关于电动汽车的剩余里程的检测方法一般为:通过动力电池容量、电池荷电状态及总电压计算当前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进而计算出驱动电机的实时功率及驱动力,最后由剩余能量和驱动力计算出电动汽车的剩余里程。然而,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仅靠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并不能准确评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状态,导致在行驶过程中无法准确有效地判断电动汽车的剩余里程,从而有可能发生电动汽车由于动力电池电量耗尽而抛锚的现象,大大降低了电动汽车的运行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剩余里程检测方法及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动汽车剩余里程检测方法,包括:
获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和能量效率;
获取电动汽车的平均公里能耗;
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额定能量、剩余能量和能量效率,以及所述电动汽车的平均公里能耗,得到所述电动汽车的剩余里程。
优选的是,所述获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包括:
获取上次充放电结束时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得到上次剩余能量;
获取设定的第一时间段内动力电池充电能量与放电能量的差值,得到能量差值;
判断所述能量差值与所述上次剩余能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额定能量;
如果是,则确定所述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为1;
如果否,则判断所述能量差值减去所述上次剩余能量的差值是否小于等于0,如果是,则确定所述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为0;如果否,则确定所述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为所述能量差值加上所述上次剩余能量的和与所述额定能量的比值。
优选的是,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进行修正,所述修正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健康度,对所述额定能量进行修正;
离线构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单体电池开路电压与动力电池剩余能量的关系曲线;
根据所述关系曲线对所述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进行修正。
优选的是,所述获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效率包括:
离线构建能量效率库,并使所述能量效率库中保存有对应电池温度以及充电模式或放电模式的能量效率;
获取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温度;
获取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式,或者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放电的放电模式;
获取所述能量效率库中与所述电池温度以及所述充电模式或者放电模式相对应的能量效率。
优选的是,所述获取电动汽车的平均公里能耗包括:
每隔设定的第二时间段获取电动汽车的累计行驶里程和动力电池的放电能量;
判断所述累计行驶里程是否大于等于设定的里程限值;
如果是,则判断所述放电能量是否大于上次获取的放电能量;
如果是,则获取电动汽车在当前的第二时间段内损耗的能量,并根据所述损耗的能量和所述累计行驶里程,得到所述电动汽车的平均公里能耗。
优选的是,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平均公里能耗进行修正,所述修正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电动汽车的车速;
根据所述车速,判断所述电动汽车是否处于急加速工况;
如果是,则采用滤波平滑算法对所述平均公里能耗进行平滑处理,并确定平滑处理后的平均公里能耗为修正后的平均公里能耗。
一种电动汽车剩余里程检测系统,包括:
剩余能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
能量效率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效率;
平均公里能耗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电动汽车的平均公里能耗;
剩余里程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的额定能量、剩余能量和能量效率,以及所述电动汽车的平均公里能耗,得到所述电动汽车的剩余里程。
优选的是,所述剩余能量获取单元包括:
能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上次充放电结束时动力电池的剩余能量,得到上次剩余能量;获取设定的第一时间段内动力电池充电能量与放电能量的差值,得到能量差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82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