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新型立柱结构的半潜型平台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50658.3 | 申请日: | 2014-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3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叶永林;程小明;田超;吴有生;李龙;周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35/44 | 分类号: | B63B35/44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新型 立柱 结构 半潜型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上浮式平台,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恶劣海洋环境的、具有新型立柱结构的半潜型平台。
背景技术
半潜型平台也称立柱稳定平台,半潜型平台的结构均由下浮体、立柱及上部平台构成,其抗风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适应的水深范围广、装载量大,广泛应用于海洋油气资源的钻探、开采作业。现有半潜型平台结构中立柱的水平截面设计为方形或圆形,由于所处海洋环境较为恶劣,波浪来流方向不确定,波浪不断冲击平台结构,并沿立柱向上爬升,冲击及冲湿上部平台。当立柱截面为方形时,该半潜型平台在波浪中的运动较大,受波浪的作用力较大;当立柱截面为圆形时,该半潜型平台的稳定性较差,平台受风力及波浪作用产生倾侧时,恢复力矩小。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立柱结构的半潜型平台,不仅保证了波浪中本发明的稳定性,减少了波浪作用力,同时还保证各方向波浪的作用力均匀,减小了本发明的运动,适用于恶劣海洋环境作业。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新型立柱结构的半潜型平台,包括上部平台,下浮体,所述下浮体至少由一组互为对称的浮筒构成,各浮筒之间连接第二支撑;至少一组互为对称的立柱连接于所述上部平台及下浮体之间,各立柱之间通过第一支撑连接,所述立柱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递增,立柱外周任一母线与水线面形成不大于90°的夹角α。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立柱的横截面形状为八边形;
所述立柱呈垂直布置于上部平台及下浮体之间;
所述第一支撑及第二支撑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支撑及第二支撑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
位于上部平台上还装置上层建筑;
所述第一支撑呈横向布置于两立柱之间,所述第二支撑呈纵向布置于两浮筒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布置第一支撑及第二支撑,有效提高了本发明的整体强度及刚度,减小平台在波浪中变形。立柱截面设计为八边形,能有效减小波浪中本发明所受波浪的作用力,使各浪向受力均匀,减小了本发明的运动。立柱横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递增,有利于增加本发明在受风浪倾侧时力矩的恢复,并且由于立柱母线与水线面之间形成不大于90°的夹角α,可以减小波浪在立柱前爬升,从而减小波浪对平台底部结构的冲击,,从而提高了本发明结构的可靠性,使其适用于恶劣的海洋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下浮体与立柱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立柱与水线面形成夹角的示意图。
1、上层建筑;2、上部平台;3、立柱;4、下浮体;5、第一支撑;6、第二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具有新型立柱结构的半潜型平台,包括上部平台2,下浮体,位于上部平台2上还装置上层建筑1。下浮体至少由一组互为对称的浮筒4构成,各浮筒4之间连接第二支撑6;至少一组互为对称且呈垂直的立柱3连接于上部平台2及下浮体之间,各立柱3之间通过第一支撑5连接,立柱3的横向截面面积由与下浮体连接的一端向上至与上部平台2连接的一端呈递增,立柱3的横截面形状为八边形。立柱3外周任一母线与水线面形成不大于90°的夹角α。第一支撑5及第二支撑6的结构相同,第一支撑5及第二支撑6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上述第一支撑5呈横向布置于两立柱3之间,第二支撑6呈纵向布置于两浮筒4之间。上述浮筒4也可以由沉箱代替。
如图3所示,当本发明中立柱3与水线面A接触后,下浮体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福利,保证了本发明中上部平台2的有效载重。在海洋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波浪B向立柱3表面向上爬升,由于立柱3横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递增,有利于增加本实用新型在受风浪倾侧时力矩的恢复,并且由于立柱母线与水线面之间形成不大于90°的夹角α,即使波浪B与立柱3表面接触而爬升,也会受自身重力作用而破碎,从而起到减小波浪B在立柱前爬升的作用。
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06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