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柔性金属包层层合板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67029.5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4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金澔燮;赵柄旭;金永道;崔元重;金大年;鞠承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15/08 | 分类号: | B32B15/08;B32B27/34;C08G73/10;H05K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顾晋伟;高世豪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柔性 金属 层层 合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多层柔性金属包层层合板,包括:
层合在多层聚酰亚胺膜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的金属箔,
其中所述金属箔满足下式1至式3:
0.1≤RzM≤1.5[式1]
0.01≤RaM≤0.3[式2]
0.01≤DpM≤0.25[式3]
(在式1中,RzM为与聚酰亚胺层相邻的金属箔的表面粗糙度(Rz),在式2中,RaM为与聚酰亚胺层相邻的金属箔的表面粗糙度(Ra),在式3中,DpM为形成在与所述聚酰亚胺层相邻的金属箔的表面上的粗化颗粒的平均尺寸,并且式1至式3中单位均为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柔性金属包层层合板,其中所述多层聚酰亚胺膜包括第n聚酰亚胺层、第n+1聚酰亚胺层、以及所述第n聚酰亚胺层与所述第n+1聚酰亚胺层的混合层,并且
在不经干燥工序的情况下制备所述第n聚酰亚胺层和所述第n+1聚酰亚胺层,以形成在所述第n聚酰亚胺层和所述第n+1聚酰亚胺层之间的所述第n聚酰亚胺层与所述第n+1聚酰亚胺层的所述混合层(其中n为选自1至10中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柔性金属包层层合板,其中所述第n聚酰亚胺层与所述第n+1聚酰亚胺层的所述混合层满足下式4和式5:
Min(CTEn,CTEn+1)≤CTEM≤Max(CTEn,CTEn+1)[式4]
Min(Tgn,Tgn+1)≤TgM≤Max(Tgn,Tgn+1)[式5]
(其中n为选自1至10中的整数,
在式4中,CTEn为所述第n聚酰亚胺层的线性热膨胀系数,CTEn+1为所述第n+1聚酰亚胺层的线性热膨胀系数,CTEM为所述第n聚酰亚胺层与所述第n+1聚酰亚胺层的所述混合层的线性热膨胀系数,Min(CTEn,CTEn+1)为CTEn和CTEn+1中的最小值,并且Max(CTEn,CTEn+1)为CTEn和CTEn+1中的最大值,以及
在式5中,Tgn为所述第n聚酰亚胺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n+1为所述第n+1聚酰亚胺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M为所述第n聚酰亚胺层与所述第n+1聚酰亚胺层的所述混合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Min(Tgn,Tgn+1)为Tgn和Tgn+1中的最小值,并且Max(Tgn,Tgn+1)为Tgn和Tgn+1中的最大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柔性金属包层层合板,其中所述金属箔为选自铜、铝、铁、银、钯、镍、铬、钼、钨或其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柔性金属包层层合板,其中所述多层聚酰亚胺膜中的每层的厚度为1μm至3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柔性金属包层层合板,其中所述多层聚酰亚胺膜满足下式6和式7:
0.5RzM≤RzP≤1.0RzM[式6]
0.5RaM≤RaP≤1.0RaM[式7]
(在式6中,RzP为所述多层聚酰亚胺膜的表面粗糙度(Rz),RzM为与所述聚酰亚胺层相邻的所述金属箔的表面粗糙度(Rz),以及在式7中,RaP为所述多层聚酰亚胺膜的表面粗糙度(Ra),RaM为与所述聚酰亚胺层相邻的所述金属箔的表面粗糙度(R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K新技术株式会社,未经SK新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702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印刷的保护层
- 下一篇:叠片组和用于将板材件连接为叠片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