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6217.X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2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千叶修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B60R2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车辆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JP2009-154817A公开了一种具备冲击吸收机构的转向装置,该冲击吸收机构用于吸收在车辆碰撞时因驾驶员碰撞方向盘而产生的冲击能量。
该转向装置包括:托架,其用于将上柱安装于车身;以及盒形构件,其压入托架的凸缘部。在盒形构件设有螺栓孔,通过将螺栓贯穿于螺栓孔从而将盒形构件固定于车身。另外,在托架以及盒形构件上的彼此相对的位置设有通孔,在该通孔中通过将树脂注射成型而形成树脂销。托架利用该树脂销固定于盒形构件。
在车辆碰撞时,若驾驶员碰撞于方向盘从而向托架相对于盒形构件滑动的方向施加冲击,则树脂销断裂而冲击能量被吸收。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由于在于通孔中注射成型树脂销时需要调整树脂的量以及压力,因此要求操作者技术熟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备一边能够吸收车辆碰撞时的冲击,一边在制造时不要求操作者技术熟练的冲击吸收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包括冲击吸收机构,该冲击吸收机构用于吸收通过方向盘施加于转向轴的冲击能量,其中,该转向装置包括:上柱管,其将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下柱管,其固定于车身,并能够相对于上柱管移动;托架,其连结于上柱管,并在方向盘侧具有缺口;以及盒形构件,其固定于车身,并且与缺口相卡合;冲击吸收机构具有:托架固定部,其嵌入于托架,并被一体地固定于托架;盒形构件固定部,其外套于盒形构件,并被一体地固定于盒形构件;以及断裂部,其将托架固定部与盒形构件固定部之间相连接,该断裂部因托架与盒形构件相对移动而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A-A剖面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中的B-B剖面的剖视图。
图5A是冲击吸收机构的俯视图。
图5B是自轴线方向观察到的冲击吸收机构的情况下的侧视图。
图6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6B是表示图6A中的C-C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00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图3对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00是利用电动马达13的旋转扭矩对驾驶员施加于方向盘8的转向力进行辅助的装置。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00包括:转向轴1,其与方向盘8连结;转向柱2,其将贯穿转向柱2内部的转向轴1支承为旋转自如;以及输出轴4,其借助扭杆(未图示)而与转向轴1相连结。
输出轴4借助通用接头、小齿轮、齿条等而连结于车轮。驾驶员通过将方向盘8转向而使齿条沿轴线方向移动,从而改变车轮的朝向。此外,以下,以方向盘8侧作为上方、以车轮侧作为下方进行说明。
电动马达13的旋转扭矩经由收纳于齿轮箱32的减速器而作为辅助扭矩施加于输出轴4。根据用于检测施加于方向盘8的转向力的扭矩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电动马达13。扭矩传感器收纳于传感器箱31。
转向轴1由大致圆筒状的上轴11和大致圆筒状的下轴12构成,该上轴11的上端部与方向盘8相连结,该下轴12与上轴11同轴地连接,且该下轴12的下部侧借助扭杆而连结于输出轴4。下轴12的上部侧插入于上轴11的中空部,两者被梳状齿(日文:セレーション)结合。上轴11与下轴12通过梳状齿结合以能够一体旋转并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相连接。
转向柱2由大致圆筒状的上柱管21和大致圆筒状的下柱管22构成,该上柱管21借助轴承23而将上轴11支承为旋转自如,该下柱管22与上柱管21同轴地配置,该下柱管22的下端部固定于传感器箱31。下柱管22的上部侧插入于上柱管21的下部侧,两者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上轴11与上柱管21被轴承23限制了沿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在传感器箱31的上端部形成有直径小于其他部位的筒状的小径部31a,下柱管22的下端部的内周面压入小径部31a的外周面。
输出轴4借助轴承16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齿轮箱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萱场工业株式会社;,未经萱场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62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