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组微生物和其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80045791.3 申请日: 2013-08-28
公开(公告)号: CN105051179B 公开(公告)日: 2018-06-15
发明(设计)人: A·P·米勒;M·科普克 申请(专利权)人: 朗泽科技新西兰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N1/21 分类号: C12N1/21;C12P5/00;C12P7/54
代理公司: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代理人: 孙占华;张广育
地址: 新西兰奥*** 国省代码: 新西兰;NZ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立体特异性 重组微生物 对映异构 能量来源 起始物质 宿主细胞 丙二醇 外消旋 乙醇 丙醛 丙酮 梭菌 还原 转化
【说明书】:

自产乙醇梭菌(C.autoethanogenum)中的一种立体特异性酶允许将外消旋丙二醇转化为丙酮和/或丙醛。对映异构起始物质产生不同产物。必要时,所述产物可以还原以形成醇。所述反应可以在各种宿主细胞中进行,以便各种物质可以用作碳和/或能量来源。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将丙-1,2-二醇转化为丙-2-酮和丙醛的酶促反应,和一种通过使底物微生物发酵来产生包括丙醛、丙-2-酮、丙-1-醇和/或丙-2-醇的产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大多数化学品,例如丙醛、丙-2-酮、丙-1-醇和/或丙-2-醇、丙烯或异丁烯来源于石油化学来源。随着原油全球储备减少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加,对石油供应与需求的压力将增长并且替代性生物基化学品正在开发中。使用粮食或非粮食作物产生基于糖或纤维素的原料的生物化学品的当前产生可能具有关于土地利用、粮食安全和供应源波动的缺陷以及环境问题。

丙-2-酮是一种重要溶剂,其在美国的年需求量是2百万公吨/年。丙-2-醇以3百万公吨/年的容量用作用于涂料或工业过程的溶剂。1-丙醇在药物和化妆品的生产中是重要的,并且被视为燃料替代品。异丁烯是一种用于众多化学品的化学结构单元和关键前体。估计全世界对异丁烯的需求已经超过1千万公吨/年并且其市值是250亿美元。

长期以来已经认为,催化过程可以用以将主要由CO和/或CO和氢气(H2)组成的气体转化为多种燃料和化学品。然而,微生物也可以用以将这些气体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这些生物过程,尽管一般来说比化学反应更慢,但具有数种优于催化过程的优势,包括更高特异性、更高产率、更低能量成本和更大毒化抗性。

CO是例如煤或石油和石油来源的产物的有机材料不完全燃烧的主要自由能富集副产物。举例来说,澳大利亚的钢铁工业据报告每年产生并且向大气中释放超过500,000吨CO。

微生物生长于作为其唯一碳源的CO上的能力是使用自养生长的乙酰辅酶A(乙酰CoA)生物化学路径(也称为伍德-永达尔(Woods-Ljungdahl)路径)的生物体的性质。包括一氧化碳营养型、光合、产甲烷和产乙酸生物体的多种厌氧生物体已经显示使CO 代谢为各种最终产物,即CO2、H2、甲烷、正丁醇、乙酸酯和乙醇。当使用CO作为唯一碳源时,所有此类生物体都产生这些最终产物中的至少两者。

一些微生物,例如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或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已知在丁醇发酵(ABE或IBE发酵)期间产生丙-2-酮或丙-2-醇作为主要副产物(乔治(George)等人1983),而丙-1-醇是酵母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发酵的副产物(黑泽尔伍德(Hazelwood)等人2008)。然而,所有这些生物体都依赖于基于糖或淀粉的底物。产乙酸生物体,例如紧密相关的微生物自产乙醇梭菌(Clostridium autoethanogenum)、扬氏梭菌(C.ljungdahlii)和拉氏梭菌(C.ragsdalei)能够化学自养地生长于作为唯一能量和碳来源的含CO或CO2/H2的气体上并且合成产物,例如乙酸酯、乙醇、丁醇或2,3-丁二醇,但既不合成丙-2-酮也不合成丙-2-醇(穆纳辛格(Munasinghe)和哈那尔(Khanal)2010)。尽管丙-2-酮向丙-2-醇的还原已经显示于产乙酸物质中,但基本原理是未知的(拉马钱德里亚(Ramachandriya)等人2011)。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产生丙醛、丙-2-酮、丙-1-醇和/或丙-2-醇或其前体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尤其提供一种将丙-1,2-二醇转化为丙-2-酮和丙醛的酶促反应,和通过微生物发酵(特别是包含CO的底物的微生物发酵)来产生丙醛、丙-2-酮、丙-1-醇和/或丙-2-醇的方法,和此类方法中所用的重组微生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朗泽科技新西兰有限公司,未经朗泽科技新西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57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