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门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5501.5 | 申请日: | 2013-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2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斋木佑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10/86 | 分类号: | B60J10/86;B60J5/04;B60R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开闭形成在车身上的车门开口部的车门的改良。
背景技术
车门具有用于与车身的车门开口部的缘周边部分抵接的挡风条,而防止水从车门开口部向车内浸入。关于在前侧车门具有挡风条的技术,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
由专利文献1已知的技术是在车门主体的前上部与车门窗框的前下部之间的角落设有车门后视镜的技术。车门后视镜的后视镜基座以覆盖车门窗框的方式安装,并且在车门窗框的车内侧设置挡风条,由此能够防止水从车门开口部向车内浸入。
挡风条通过嵌入到以截面U字形形成在车门窗框上的挡风条安装部内而被保持在车门窗框上。但是,在车门主体的前上部与车门窗框的前下部之间的角落附近处,难以仅通过以截面U字形形成的挡风条安装部来保持挡风条。作为应对方法,通常也会考虑通过夹具来保持挡风条的方法。但是,在车门窗框的前下部与车门主体的前上部连接的角落附近处,也难以设置夹具的插入孔,而且对于设置夹具,结构会变得复杂且成本会增加。在防止挡风条浮起并将挡风条保持在角落的方面,是存在改良余地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085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结构将挡风条保持在车门上并降低成本的技术。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门,其具有:车门主体;车门窗框,其设在该车门主体的上部;挡风条,其跨越该车门窗框及所述车门主体的车内侧而设,且用于与车身的车门开口部的缘周边部分抵接;和车门后视镜,其设在所述车门主体的前上部与所述车门窗框的前下部之间的角落,其中,在车辆侧视下,所述车门后视镜覆盖所述车门窗框中的前下端部分,所述挡风条具有以能够夹在所述车门窗框的前下端部分的车外侧的面与所述车门后视镜之间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由所述车门后视镜与所述车门窗框的所述车外侧的面夹持。
如技术方案2所述,优选地,在所述车门窗框的所述车外侧的面上,安装有车门窗框镶条,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部的外表面由所述车门后视镜覆盖,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从所述车门主体的上部向车门上方分离,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与所述车门主体的上部之间。
如技术方案3所述,更优选地,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抵接。
如技术方案4所述,更优选地,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车门窗框镶条与所述车门主体之间的分离部分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所述车门后视镜具有与所述突起部卡合的卡合凹部,从所述延伸部至所述突起部的前端为止的突出高度设定成比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车宽方向的厚度小。
如技术方案5所述,更优选地,所述车门后视镜包括:后视镜主体;将所述后视镜主体安装在所述角落的后视镜基座;和设在所述后视镜基座的背面且具有弹性的间隙吸收部件,所述间隙吸收部件通过所述后视镜基座被按压在所述车门窗框镶条及所述挡风条上。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在车辆侧视下,车门后视镜覆盖车门窗框中的前下端部分,挡风条具有以能够夹在车门窗框的前下端部分的车外侧的面与车门后视镜之间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利用车门后视镜,并通过车门后视镜与车门窗框的车外侧的面来夹持挡风条的延伸部。由此,能够防止挡风条浮起,并通过简易结构将挡风条保持在车门上。另外,由于通过车门后视镜与车门窗框的车外侧的面来夹持挡风条,所以能够取消夹具,而能降低成本。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由于在车门窗框的车外侧的面上安装有车门窗框镶条,且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部的外表面由车门后视镜覆盖,所以能够缩短车门窗框镶条隐藏在车门后视镜下的部分,并能谋求车门窗框镶条的成本降低。另外,由于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从车门主体的上部向车门上方分离,且挡风条的延伸部位于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与车门主体的上部之间,所以能够以不在车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车门窗框镶条与延伸部,而能缩减车门的厚度。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由于挡风条的延伸部与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抵接,所以能够通过延伸部限制车门窗框镶条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其结果是,无需另外设置用于限制车门窗框镶条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的零件,能够谋求零件成本的降低。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由于挡风条的延伸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且车门后视镜具有与突起部卡合的卡合凹部,所以能够简单地构成挡风条的防脱构造。另外,从延伸部至突起部的前端为止的突出高度设定成比车门窗框镶条的车宽方向的厚度小。由此,能够在使车门后视镜与车门窗框抵接的状态下,使突起部与卡合凹部卡合,而能够进一步缩减车门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55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