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1990.7 | 申请日: | 2013-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35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柴山胜己;能野隆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J3/02 | 分类号: | G01J3/02;G01J3/18;G01J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杨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座 光检测元件 分光部 突出部 光学单元 引线接脚 电连接 分光器 支撑体 分光 盖体 反射 光入射部 端子部 封装体 隔开 配线 配置 入射 嵌入 贯通 检测 支撑 | ||
分光器(1A)具备具有底座(4)和盖体(5)的封装体(2)、配置于底座(4)上的光学单元(10A)、以及贯通底座(4)的引线接脚(3)。光学单元(10A)具有对从盖体(5)的光入射部(6)入射的光进行分光且反射的分光部(21)、检测由分光部(21)分光并且反射的光的光检测元件(30)、以在与分光部(21)之间形成有空间的方式支撑光检测元件(30)的支撑体(40)、从支撑体(40)突出的突出部(11)、以及与光检测元件(30)电连接的配线。突出部(11)配置在与底座(4)隔开的位置。引线接脚(3)嵌入至突出部(11),并电连接于第2端子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光进行分光并检测的分光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分光器,其具备:光入射部;对从光入射部入射的光进行分光并且反射的分光部;检测出由分光部分光并且反射的光的光检测元件;支撑光入射部、分光部和光检测元件的箱状的支撑体;以及用于电连接光检测元件与外部配线的柔性印刷基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980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分光器中,若任何外力作用于柔性印刷基板,则存在光检测元件与柔性印刷基板的电连接部位发生损伤,或者封装体变形而使分光部与光检测元件的位置关系发生偏差的顾虑。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兼具光检测元件与外部配线的电连接的切实化、以及分光部与光检测元件的位置关系的稳定化的分光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分光器具备:封装体,其具有底座、以及设置有光入射部的盖体;光学单元,其在封装体内配置在底座上;以及引线接脚,其贯通底座,光学单元具有:分光部,其对从光入射部入射至封装体内的光进行分光并且反射;光检测元件,其检测由分光部分光并且反射的光;支撑体,其以在分光部与光检测元件之间形成有空间的方式支撑光检测元件;突出部,其从支撑体突出;以及配线,其包含电连接有光检测元件的端子第1端子部、以及配置在突出部的第2端子部,突出部配置在与底座隔开的位置,引线接脚在嵌入至突出部的状态下电连接于第2端子部。
在该分光器中,在从支撑光检测元件的支撑体突出的突出部,配置有与光检测元件电连接的配线的第2端子部,在该突出部,实现了引线接脚与配线的电连接。由此,引线接脚与配线的电连接得以切实化。此外,即使在封装体的外侧任何外力作用于引线接脚,由于引线接脚贯通底座,因此外力也难以及于突出部的引线接脚与配线的电连接部位。此外,从支撑光检测元件的支撑体突出的突出部配置在与底座隔开的位置,在该突出部嵌入有引线接脚。由此,引线接脚成为支撑件,从而使支撑体难以变形,且分光部与光检测元件的位置关系难以产生偏差。此外,通过在突出部嵌入引线接脚,从而将光学单元相对于封装体进行定位。如上所述,根据该分光器,能够谋求兼具光检测元件与外部配线的电连接的切实化、以及分光部与光检测元件的位置关系的稳定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分光器中,可选地,引线接脚在插通于突出部的状态下,电连接于第2端子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切实且更简单地实现引线接脚与第2端子部的电连接、以及光学单元相对于封装体的定位。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分光器中,可选地,在引线接脚设置有止挡件,引线接脚在止挡件从底座侧接触于突出部的状态下,插通至突出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引线接脚电连接于第2端子部时,防止导电性树脂或焊料等沿引线接脚流入底座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分光器中,可选地,支撑体固定于底座上。根据该结构,与引线接脚作为支撑体的支撑件的情形相辅,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体相对于底座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未经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19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