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空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1921.8 | 申请日: | 2013-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93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饭野贤二;大西将浩;又野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H1/32 | 分类号: | B60H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空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在热介质的循环路径上具备进行热介质的气液分离的储蓄罐。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冷却器而使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储蓄罐配置于冷凝器(condenser)的侧方位置,该冷凝器用于使从压缩机喷出的热介质冷凝而放热。与此相对,提出有如下电动汽车用空调装置,即,经由橡胶制筒状容器和托架将储蓄罐支撑固定于侧部框架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002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现有的在冷凝器的侧方位置配置储蓄罐的结构,由于从冷凝器释放的热量而周围环境成为高温环境,因此,储蓄罐容易受到热危害。另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储蓄罐固定于侧部框架的构思,但是冷凝器和储蓄罐的位置关系不明确,存在如下问题,即,依然未彻底消除上述的储蓄罐容易受到热危害的课题。
本发明就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将车室外设置热交换器和储蓄罐的连接路径缩短而能够抑制热损失,并且能够保护储蓄罐而不受热危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在热介质的循环路径上具备车室外设置热交换器和储蓄罐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前提。
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夹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的梁前端部之间的车宽方向内侧位置,将所述车室外设置热交换器配置成为使热交换面朝向车辆前方。
将所述储蓄罐配置于前侧角部区域,所述前侧角部区域处于隔着所述左右一对侧梁中的一个侧梁的梁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位置,且形成在隔着覆盖前轮轮胎的车轮罩的车辆前侧位置。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车室外设置热交换器和储蓄罐配置在如隔着侧梁的梁前端部的车宽方向的内侧位置和外侧位置这样的彼此接近的位置。因此,将车室外设置热交换器和储蓄罐连接的热介质的连接路径缩短,抑制热损失。
并且,配置于前侧角部区域的储蓄罐,相对于车室外设置热交换器隔着侧梁而配置,并且相对于前轮轮胎隔着车轮罩而配置。因此,侧梁和车轮罩成为抑制来自车室外设置热交换器、前轮轮胎的热影响的隔热壁,保护储蓄罐不受热危害。
如上所述,设为如下的储蓄罐的配置结构,即,着眼于虽然存在于车室外设置热交换器的附近,但将侧梁和车轮罩作为隔热壁的空间。因此,能够缩短车室外设置热交换器和储蓄罐的连接路径而抑制热损失,并能够保护储蓄罐不受热危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微型客车类型的电动汽车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搭载有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微型客车类型的电动汽车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所具有的各结构要素的循环周期结构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的车室外设置热交换器和储蓄罐的配置结构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的储蓄罐的配置结构的放大斜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的储蓄罐及清洗液罐的配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的储蓄罐的配置结构的侧视图。
图8A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的储蓄罐的树脂托架的从罐保持面观察的斜视图。
图8B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的储蓄罐的树脂托架的从罐固定面观察的斜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的储蓄罐以及树脂托架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将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用作冷却器的情况下的车室内冷却作用的作用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将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用作热泵的情况下的车室内制热作用的作用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对实现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说明结构。
将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分为“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车载概略结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循环周期结构”、“储蓄罐的详细配置结构”进行说明。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车载概略结构]
图1及图2表示搭载有实施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微型客车类型的电动汽车的概略结构。以下,基于图1及图2对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车载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19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