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压缩比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25440.6 | 申请日: | 2013-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2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釜田忍;日吉亮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15/02 | 分类号: | F02D15/02;F01N3/18;F01N3/24;F02D4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压缩比 内燃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具有能够变更内燃机的内燃机压缩比的可变压缩比装置的内燃机的控制。
背景技术
当前,在内燃机的高旋转高负载区域等中,为了事先防止催化剂、排气管等排气部件的温度超过限制值而变得过高,而进行燃料的增加等。作为防止如上所述的排气部件的过度升温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内容中,在具有能够变更内燃机压缩比的可变压缩比装置的可变压缩比内燃机中,与内燃机压缩比对应地设定燃料的增加值,具体而言,由于内燃机压缩比越高,热效率越高,排气气体的温度越低,所以进行设定以使得内燃机压缩比越高,燃料的增加值越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856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如果与由内燃机负载、内燃机转速等所决定的内燃机运转状态对应地进行用于保护排气部件的燃料增加,则即使实际中排气部件的温度较低,仍会进行燃料增加,有可能导致燃油消耗的恶化、排气的恶化。
本发明就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提出的,在本发明中,对排气部件的温度进行推定或者检测,基于该排气部件的温度而设定目标排气温度,在不超过所述目标排气温度的范围内,基于所述目标排气温度对与燃料增加相关联的燃料混合比和内燃机压缩比进行设定,以使得能量损耗变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对排气部件的温度进行检测或推定,并基于该排气部件的温度而设定燃料混合比和内燃机压缩比,所以不会在即使实际的排气部件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仍过量地进行燃料增加,能够通过设定为能量损耗变小的适当的燃料混合比和内燃机压缩比的组合,从而实现燃油消耗性能以及排气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可变压缩比内燃机的控制装置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可变压缩比机构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上述可变压缩比机构的高压缩比位置(A)以及低压缩比位置(B)处的连杆姿态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上述可变压缩比机构的高压缩比位置(A)以及低压缩比位置(B)处的活塞运动的特性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燃料混合比以及内燃机压缩比的设定处理的流程的控制框图。
图6是表示排气部件温度和目标排气温度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7是表示与低·中间·高压缩比的各自的设定状态下的内燃机负载相对应的热损耗等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与低·中间·高压缩比的各自的设定状态下的内燃机负载相对应的能量损耗的合计值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与考虑了爆震极限后的低·中间·高压缩比的各自的设定状态下的内燃机负载相对应的能量损耗的合计值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相对于每个内燃机负载的内燃机压缩比以及空燃比(混合比)的能量损耗的特性图。
图11是表示相对于规定的内燃机负载的考虑了目标排气温度后的内燃机压缩比以及空燃比(混合比)的能量损耗的特性图。
图12是表示相对于与图11不同的内燃机负载的考虑了目标排气温度后的内燃机压缩比以及空燃比(混合比)的能量损耗的特性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燃料混合比以及内燃机压缩比的设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排气温度控制区域判定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图13的排气温度控制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燃料混合比以及内燃机压缩比的设定处理的流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参照图1,该内燃机大致由气缸盖1和气缸体2构成,并且,是具有火花塞9的汽油发动机等火花点火式内燃机,其中,该火花塞9用于对在活塞3的上方划分出的燃烧室4内的混合气进行火花点火。该内燃机如公知所示,具有:进气阀5,其由进气凸轮12驱动而使进气口7开闭;排气阀6,其由排气凸轮13驱动而使排气口8开闭;燃料喷射阀10,其用于向进气口7喷射燃料;以及节气门15,其使进气收集器14的上游侧开闭而对吸入空气量进行调整,并且,该内燃机具有作为能够变更内燃机的内燃机压缩比的可变压缩比装置的可变压缩比机构20。另外,不限于如上所述的进气道喷射式的内燃机,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在向燃烧室4内直接喷射燃料的缸内直喷式的内燃机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54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