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供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6570.3 | 申请日: | 201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6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间崎耕司;高桥英介;大林和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H01F38/14 | 分类号: | H01F38/14;B60L5/00;B60L11/18;B60M7/00;H02J7/00;H02J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舒艳君;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供电 装置 | ||
1.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送电侧极板(11、21、31、41、51)、和受电侧极板(12),
所述送电侧极板以及所述受电侧极板分别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芯体(110、210、310、410、510)、和与所述芯体抵接设置的绕组(111、112、211、212、311、312、411、511、512),
在使所述送电侧极板与所述受电侧极板对置的状态下,从所述送电侧极板向所述受电侧极板以非接触方式进行送电,其中,
所述芯体具有板状的磁轭部(110a、210a、310a、410a、510a),
所述绕组具有第一绕组部(111a、112a、211a、212a、311a、312a、411a、511a、512a)和第二绕组部(111b、112b、211b、212b、311b、312b、411b、511b、512b),
所述第一绕组部沿着所述磁轭部的与板厚方向背向的面中所述送电侧极板和所述受电侧极板相互对置的面配置,
所述第二绕组部沿着所述磁轭部的外周面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体具有磁极部(110b、110c、210b、210c、310b、310c、410b、410c、510b、510c),所述磁极部与被所述绕组包围的所述磁轭部的配置所述第一绕组部的面抵接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极部的板厚方向的尺寸与所述第一绕组部的板厚方向的尺寸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极部构成为在从所述磁轭部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绕组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含在所述磁极部占据的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部以及所述磁极部一体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部以及所述磁极部由磁特性不同的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导电部件(513),所述导电部件配置在所述磁轭部(510a)的与配置所述第一绕组部的面背向的一面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构成为在从所述磁轭部(510a)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所述芯体(510)以及所述绕组(511、512)占据的区域包含在所述导电部件占据的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磁轭部以及所述第二绕组部抵接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侧极板被设置在车辆的外部,
所述受电侧极板被搭载于所述车辆,
从所述车辆的外部向所述车辆以非接触方式进行送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657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容器的阳极体
- 下一篇:制备磁致热元件的方法及由其获得的磁致热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