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动力驱动电动汽车的发动机启动控制装置以及启动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4411.X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91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松井弘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W10/08 | 分类号: | B60W10/08;B60K6/48;B60K6/547;B60L11/14;B60L15/20;B60W10/02;B60W20/40;F02N11/04;F02N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驱动 电动汽车 发动机 启动 控制 装置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启动混合动力驱动电动汽车的发动机的电动马达的控制。
背景技术
在装载有内燃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的混合动力驱动电动汽车中,选择性地应用仅将电动马达用作行驶用动力的电动车辆(EV)模式行驶和将内燃发动机和电动马达二者用作行驶用动力的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模式行驶。
当从EV模式行驶向HEV模式行驶切换时,利用电动马达的旋转扭矩推转内燃发动机来启动内燃发动机。电动马达与内燃发动机经由第一摩擦接合元件进行连接。
在日本专利局发行的JP2007-126082A中提出了如下方案:为了能够在车辆行驶中以低车速启动内燃发动机,使安装于电动马达与驱动轮之间的第二摩擦接合元件滑动,另一方面,使电动马达的转速增大。内燃发动机与电动马达经由第一摩擦接合元件进行连接。在此,摩擦接合元件分别由离合器构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还能够以低车速进行用于从EV模式行驶向HEV模式行驶切换的内燃发动机的启动。
车辆需要在行驶中启动内燃发动机的情况存在以下两种情况:通过踩入加速踏板来请求加速的情况以及基于要向充电量降低的电池进行充电等加速以外的理由而需要内燃发动机的扭矩的情况。
在前者的情况下,为了以高响应实现加速,期望使电动马达与驱动轮之间的第二摩擦接合元件滑动来提前启动内燃发动机。另一方面,在后者的情况下,期望避免在电动马达的转速增大之后由于驾驶员不期望的马达扭矩急剧增大而产生冲击。
在现有技术中,难以同时满足这种相反的请求。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在EV模式行驶中启动内燃发动机时,防止由加速请求小时的发动机启动引起的冲击,并且提高加速请求大时的车辆的加速响应。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动机启动控制装置应用于混合动力驱动电动汽车,该混合动力驱动电动汽车具备:驱动轮、电动马达、内燃发动机、将电动马达与内燃发动机相连接的第一摩擦接合元件、将电动马达与驱动轮相连接的第二摩擦接合元件以及输入车辆的加速请求的加速踏板。
发动机启动控制装置具备检测车辆的加速请求量的加速踏板开度传感器和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器如下那样进行编程。
即,控制器在车辆利用电动马达的动力行驶而内燃发动机停止运转的电动车辆模式行驶中,决定使用电动马达的扭矩来启动内燃发动机,将第二摩擦接合元件控制为彼此滑动并进行扭矩传递的滑动状态,将电动马达的旋转扭矩经由第一摩擦接合元件输入到内燃发动机。控制器还判断车辆的加速请求量是否超过规定量,与车辆的加速请求量没有超过规定量的情况相比,在车辆的加速请求量超过规定量的情况下,使向内燃发动机输入的电动马达的旋转扭矩增加。
本发明的详细情况以及其它特征、优点在说明书的以下记载中进行说明,并且在所附附图中示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混合动力驱动电动车辆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说明由本发明的控制器执行的发动机启动控制例程的流程图。
图3A-图3E是说明发动机启动控制例程的执行结果的时序图。
图4A和图4B是表示图3的A部的放大图和控制器所存储的对应图的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参照图1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控制装置应用于后轮驱动型的混合动力驱动电动汽车20。混合动力驱动电动汽车20使用由右前轮FR、左前轮FL、右后轮RR以及左后轮RL构成的四个轮来行驶。其中,右后轮RR和左后轮RL构成驱动轮。
作为驱动轮的右后轮RR和左后轮RL经由差动齿轮11接合于传动轴14。传动轴14经由自动变速机4连接于电动发电机1。内燃发动机6经由由离合器构成的第一摩擦接合元件5连接于电动发电机1。
第一摩擦接合元件5与从液压单元9供给的液压相应地在接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进行动作。在接合位置处在电动发电机1与内燃发动机6之间双向地传递扭矩,而使它们进行一体旋转。在分离位置处使电动发电机1和内燃发动机6自如地相对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44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