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管系穿舱件的密性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5904.1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5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姚仁光;陈琰;陈玥明;张海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14 | 分类号: | G01M3/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20012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管系穿舱件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船舶分段建造阶段,具体是一种用于管系穿舱件的密性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分段建造阶段,利用真空密性,对已焊接的船体焊缝进行预密性工作。真空密性的检查方法,利用合适的空气排出设备从其内部排出空气,形成一定的真空度(负压),使焊缝两表面形成压力差,来检查焊缝渗漏情况。试验采用一种真空罩装置进行,参见图1。
对于分段上预装的通舱件焊缝,由于管系穿舱件尺寸影响,比如通舱复板的长宽、通舱管子的高度,普通真空罩的规格往往无法满足其尺寸变化,故船体焊缝真空密性时,无法同时对通舱件焊缝进行。
当分段涂装时:一是保留通舱件与结构焊缝部位不涂装;二是在全部涂装后,于后期舱室密性时再将油漆打磨清除。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其一是容易导致焊缝生锈;其二是后期打磨、补涂工作消耗的人工及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强度增加、作业环境恶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管系穿舱件的密性工装,在船舶分段建造阶段,对船体焊缝真空密性检测的同时,对通舱件焊缝一同进行密性试验。密性的焊缝包括:管子与复板焊缝、复板与结构焊缝。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管系穿舱件的密性工装,特点在于其构成包括有壳体和透明朔料布;
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外壁上设有底板、在该底板外部围有海绵橡胶圈,利用其弹性确保壳体与结构板材间的密封;
在所述壳体壁上设有第一座板和第二座板,分别用于与气压表管和抽真空管的连接:
所述壳体由内层围板、中层围板和外层围板构成,壳体上端部的中层围板分别比内层围板和外层围板低,使内层围板和外层围板之间形成嵌槽;
所述透明朔料布放置在壳体顶部,透明朔料布的周边嵌入所述的嵌槽,并用柔性嵌条与壳体固定。
透明塑料布:材质选用尼龙聚乙烯Polyamide(PA+PE),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能确保内外可视性,且市场采购成本较低,生活中常用以制作真空袋。使用时确保其适应于不同管子高度通舱件的同时,能与壳体上端面有效接触。且重量轻,可折叠的特性也便于操作者地携带。
在所述壳体上部外部上还设有拉手。
所述壳体外层围板顶部还设有嵌条拆卸口。
所述的抽真空管是T型管件,管端设有快插接头,用以连接压缩空气皮带,用伯努利效应起到抽真空并维持负压的作用。
所述的壳体为有机玻璃(俗称“亚克力Acrylic”-化学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军事上常用以制作飞机风挡玻璃)材料,以同时保证壳体的结构强度及内外的可视性,且方便加工(有机玻璃结构间使用专用胶水粘合连接),重量较轻。
由于通舱件基本布置于平面结构上,不存在结构线型的影响,长宽尺寸按照通舱件复板最大规格尺寸设计,确保其可以同时适用于较小规格复板的通舱件。高度尺寸以满足复板与结构焊缝、管子与复板焊缝的可视性为前提进行设计。
考虑到通舱件位置附近船体构架可能造成影响,故壳体外形分为二种型式:矩形与圆形,以分别满足多联复板与单联复板的需要。
所述柔性嵌条为硅胶材质,分为内置式U型嵌条和外部O型嵌条。
在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加强筋和框筋。加强筋:加强壳体结构,减少壳体变形,框筋:加强壳体结构,增大座板与壳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力的传导。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目前只有针对船体焊缝的真空罩,真空罩的规格往往无法满足管子通舱件不同高度尺寸的变化,所以还没有针对管子通舱件焊缝密性的工装,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特别是通过合理的壳体外形尺寸设计,尽量降低本真空罩的重量,方便现场操作人员的携带;柔性塑料布的应用可以适应不同高度通舱件焊缝的密性需求;外部O型嵌条与壳体嵌槽中的U型嵌条互相配合,让柔性塑料布与壳体方便的组合在一起,并形成气密空腔,使用后的更换或拆卸也十分方便,通过嵌条拆卸口拉出嵌条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真空罩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横剖图,(b)为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管系穿舱件的密性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柔性嵌条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透明朔料布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嵌槽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59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零部件背光测试工装
- 下一篇:多工位单侧快速转位气压密封试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