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排气系统用谐振器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33369.1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9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叶天行;王斌;王若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2 | 分类号: | F01N1/02;F01N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排气 系统 谐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排气系统的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排气系统用谐振器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排气系统能够收集并排放燃油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其利用排气歧管收集发动机的废气,然后再通过排气管排放出去。
现有的汽车排气系统通常布置在底盘下,但是因为底盘空间有限,对排气系统的形状和固定位置有过多限制,所以排气系统的形状和固定位置往往不利于隔绝发动机或汽车底盘的振动,导致较大的振动被传递至排气系统,使排气系统容易损坏;另一方面,排气系统的振动也较多地传递到了车身上,激励起车身钢板,形成噪声。此外,当排气系统的固有频率与整车的某个频率重合时,还可产生共振,从而造成更大的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排气系统用谐振器及汽车,能够衰减汽车其他零部件传递至排气系统上的振动以及排气系统向汽车其他零部件传递的振动。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排气系统用谐振器,该谐振器包括能够安装在排气系统的排气管路上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末端设有配重块,安装在所述排气管路上后所述配重块相对于所述排气管路形成悬臂梁的形式。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的数目为两个,且该两个连接臂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两侧,每个所述连接臂的末端均设有一个配重块。
上述配重块可由阻尼材料制成,例如树脂基复合材料、铝基复合材料、镁基复合材料、金属-树脂复合材料、橡胶等,所述配重块通常优选由橡胶制成,材料获得容易、成本低。
在所述谐振器中,所述连接臂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架安装部、颈部和配重块安装部,所述支架安装部的安装表面为平面,所述配重块安装部具有与所述配重块形成过盈配合的包边。
具体而言,所述安装表面上设有凸起的定位柱。
所述包边上设有多个间隔,以使所述包边分段间隔而不连续。
在所述谐振器中,所述支架包括与所述连接臂连接的第一固定支架、以及与所述排气管路连接的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支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包括两个形状相同且对称设置的直角连接片,所述直角连接片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一个平面与所述连接臂连接,且该平面上设有定位孔,另一个平面与平板连接片连接,所述平板连接片将两个所述直角连接片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包括两个形状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弯折连接片,每个所述弯折连接片均具有一个平面和一个弧面,两个所述弯折连接片的平面贴合在一起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连接,两个所述弯折连接片的弧面相对设置形成与所述排气管路配合的形状。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排气系统,在所述排气系统的排气管路上设有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谐振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排气系统用谐振器及汽车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在汽车排气系统的管路上安装有悬臂梁形式的谐振器,因此当振动传递至谐振器后,谐振器上的配重块也跟随振动并借助其自身的阻尼特性将振动衰减,同时谐振器还能衰减排气系统自身的振动,避免排气系统将较大的振动传递出去;另一方面,谐振器还能够调整排气系统的共振特性,其提高了排气系统的共振频率,从而使该共振频率很好地避开了汽车的常见振动频段,降低了因共振而损坏排气系统的风险。总体而言,上述的谐振器能够衰减汽车其他零部件传递至排气系统上的振动以及排气系统向汽车其他零部件传递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动机排气系统用谐振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谐振器安装在排气管路上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00-谐振器,1-支架、11-第一支架、111-直角连接片、112-定位孔、113-平板连接片、12-第二支架、121-弯折连接片、2-连接臂、21-支架安装部、211-定位柱、22-颈部、23-配重块安装部、231-包边、232-间隔、233-凸起、3-配重块、4-安装螺栓螺母组、200-排气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333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机顶料机构的结构
- 下一篇:榨油机渣口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