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废蒸汽余热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动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16801.6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53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涛;葛众;王华;刘泛函;张凇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K27/02 | 分类号: | F01K27/02;F01K2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蒸汽 余热 驱动 有机 循环 动力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废蒸汽余热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动力装置,属于能源与环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中产生的大量废蒸汽由于温度较低,难以再次直接利用,所以传统的做法是直接进入冷凝器冷凝,这样不仅浪费了废蒸汽所包含的热能,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的冷却水。
本装置能有效回收废蒸汽中包含的热能,同时通过合理的设计在大大提高回收效率的同时还保证了动力装置(如透平)叶轮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废蒸汽余热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动力装置,解决了工业生产中废蒸汽余热的问题,同时提高了热效率,简化了设备,同时解决了动力装置(如透平)等的叶轮受到液滴冲击而损坏的问题。
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利用废蒸汽余热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废蒸汽进口1、分流集箱2、传热管3、汇流集箱4、废蒸汽出口5、有机工质进口6、有机工质出口7、罐体8、隔板9;所述分流集箱2为圆柱形,废蒸汽进口1设置在罐体8上部,废蒸汽出口5设置在罐体8下部,在罐体8内安置两块隔板9,上部隔板9与罐体8构成分流集箱2,下部隔板9与罐体8构成汇流集箱4,在两块隔板之间均匀布置数根传热管3,有机工质进口6设置在两隔板9之间的下部,有机工质出口7设置在两隔板9之间的上部,传热管3与分流集箱2相连,废蒸汽通过分流集箱2均匀分入传热管3,使得传热管3能更均匀地将热量传递给管外的有机工质,提高了传热效率。处在传热管3与隔板9间隙之间的有机工质的液位由一液位控制仪来控制,使得有机工质液位保持恒定,从而产生稳定的有机工质蒸汽。将有机工质进口6设置在两隔板9之间的下部,有机工质出口7设置在两隔板9之间的上部,使得在传热管3与隔板9中的有机工质下部分是液态,上部分是气态,起到了汽液分离的作用,避免了与有机工质出口7相连接的动力装置(如透平)的叶轮受到液滴的冲击而损坏。
所述传热管3内管为光管,外管为了强化传热可以轧制外螺纹或者焊接翅片等强化传热的装置,增大传热效率。采用有机朗肯循环,能更有效地回收废蒸汽中的热能,提高了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蒸汽从废蒸汽进口1进入分流集箱2,经过分流集箱2分流后均匀进入传热管3,废蒸汽在传热管3中释放热量,将热量传递给管外的有机工质,使有机工质蒸发,废蒸汽释放热量后从传热管3流入汇流集箱4,然后从废蒸汽出口5流出;液态的有机工质从有机工质进口6进入由隔板9和传热管3外壁构成的空间内,在里面吸收由传热管3内的废蒸汽释放的热量,蒸发后从有机工质出口7流出,进入动力装置(如透平)膨胀做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分流集箱,均匀分配废蒸汽,使得传热管能更均匀地将热量传递给管外的有机工质,提高了传热效率;
(2)有机工质液位由液位控制仪来控制,稳定在一恒定值,能产生稳定的有机工质蒸气;
(3)避免了有机工质蒸气中含有液滴,保证了动力装置(如透平)叶轮的安全;
(4)传热管外管加装强化换热装置,增大了换热效率;
(5)采用有机朗肯循环,能更有效地回收废蒸汽的热量,提高了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中各标号为:1-废蒸汽进口;2-分流集箱;3-传热管;4-汇流集箱;5-废蒸汽出口;6-有机工质进口;7-有机工质出口;8-罐体;9-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利用废蒸汽余热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废蒸汽进口1、分流集箱2、传热管3、汇流集箱4、废蒸汽出口5、有机工质进口6、有机工质出口7、罐体8、隔板9;所述分流集箱2为圆柱形,废蒸汽进口1设置在罐体8上部,废蒸汽出口5设置在罐体8下部,在罐体8内安置两块隔板9,上部隔板9与罐体8构成分流集箱2,下部隔板9与罐体8构成汇流集箱4,在两块隔板之间均匀布置数根传热管3,有机工质进口6设置在两隔板9之间的下部,有机工质出口7设置在两隔板9之间的上部,有机工质出口7与外接的动力装置相连,传热管3与分流集箱2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168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