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双压力传感器的沉降测量装置及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82858.9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70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吴跃东;丁磊;罗如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5/00 | 分类号: | G01C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压力传感器 沉降 测量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降测量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双压力传感器测沉降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公路、铁路及其他建筑物都会涉及地基沉降问题,这一问题可能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需要进行量测。现有方法包括现场沉降测量法、剖面沉降测试法和埋入式沉降测量法。
现场沉降测量法通过埋设沉降板,上接沉降标,用水准仪测量其高度的变化。但是随着路堤一层一层填筑,标杆也须一节一节接高,所以该方法不仅麻烦,还干扰施工。另外,还存在沉降板容易被施工车辆破坏、每次接管费时费力、已通车公路还要进行沉降监测和观测人员来回走动影响交通安全等问题。
剖面沉降测试法主要由探头、测斜管、信号电缆、储液箱及测量仪器组成。这种观测方法有以下缺陷:测斜管自身强度大,在软土地基中可能不会随着土体发生变形,不能准确测量出地基的沉降;剖面沉降测量的结果是观测整个剖面的沉降,而实际工程中只需要测路中和路肩的沉降,这就相当于增加了观测成本;测量时很费事,要将探头从断面的一端穿过整个路堤拉到另一端。
埋入式沉降测量法主要是由沉降管、沉降容器、观测仪及电表组成。该方法存在以下缺陷:只有当观测管内充满水,才能保证沉降管的水位和观测管是一致的;在观测过程中,需要将观测管的帽盖解开,其中的水分会有所蒸发,从而影响测量准确度。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基于双压力传感器测沉降测量装置及测量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双压力传感器测沉降测量装置,包括观测管,分别通过导管与观测管连通的第一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通第一导线与第一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的第一电压显示器,通过第二导线与第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的第二电压显示器,以及分别收容第一电压显示器和第二电压显示器的第一保护盒和第二保护盒;所述导管外周包覆于保护套,所述观测管的末端由一保护套遮蔽。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为尼龙管。所述保护套为PE套。所述第一保护盒和第二保护盒为不锈钢盒。
一种基于双压力传感器测沉降测量系统,包括观测管,分别通过导管与观测管连通的第一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通第一导线与第一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的第一电压显示器,通过第二导线与第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的第二电压显示器,分别收容第一电压显示器和第二电压显示器的第一保护盒和第二保护盒;所述导管外周包覆于保护套,观测管的末端由一保护套遮蔽,所述导管和观测管中容纳有观测液,观测液液面漂浮一层密封液。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为尼龙管。所述保护套为PE套。所述第一保护盒和第二保护盒为不锈钢盒。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将观测液注入导管和观测管的储液桶以及将观测液转入储液桶中的吸液桶。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压力分辨率高,频率响应好,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另外,本实用新型对量测人员的要求较低,操作失误率大大降低,可以广泛应用于测量各种建筑的沉降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注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双压力传感器的沉降测量装置包括观测管3,分别通过导管4与观测管3连通的第一压阻式压力传感器1和第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2,通过第一导线61与第一压阻式压力传感器1电连接的第一电压显示器81,通过第二导线62与第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2电连接的第二电压显示器82,分别收容第一电压显示器81和第二电压显示器82的第一保护盒91和第二保护盒92;导管4外周包覆于保护套5,观测管3的末端由一保护套7遮蔽。
在工程实施时,导管可以采用尼龙管,保护套可以采用PE套,第一保护盒和第二保护盒可以采用不锈钢盒。
进一步的,在使用时,通过储液桶和吸液桶向上述装置注入观测液、密封液,以形成测量系统。观测液13容纳于导管和观测管中,密封液14漂浮于观测液液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828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镍氢废电池正负极混合材料的浸出方法
- 下一篇:废电池电极混合材料的浸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