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机冷却系统和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3850.6 | 申请日: | 2013-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48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陆海斌;谢英杰;李强;翁浩宇;刘秀;高泽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9/19 | 分类号: | H02K9/19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孟宪功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和电机。
背景技术
现代电机为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多采用较高的电磁负荷,但是电机的容量也会相应地增大,电机较容易发热,因此,必须改进电机的冷却系统,以提高电机散热问题。此外,车用电机大部分采用交流永磁电机,温度过高会产生磁钢退磁的风险,会严重影响电机的出力;同时,温度的升高也会对电机零部件材料的选择、绝缘等级提出较高的要求,必然会导致成本的增高。
传统的电机多采用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的冷却系统,虽然该冷却系统结构较简单,成本也较低;但是空气冷却效果差,在高速中引起的摩擦损耗较大,使电机产生的损耗过大,效率太低。
目前,电机的冷却有了一定的改善,主要集中在车用交流的永磁电机冷却系统中。目前,有些汽车厂家采用的电机冷却系有:在电机壳体内设置循环式水道进行冷却,或在壳体表面采用螺旋式的冷却水道。上述水冷系统虽然部分热量可以通过电机铁心传出,但是定子绕组端面的温升减小并不明显,由此会造成:1、电机本体温升较高,导致电机采用的绝缘等级要求提高;2、如果是永磁电机,转子内的磁钢会由于温度过高而发生磁钢退磁,这样引起电机不能出力或出力过小;3、电机材料利用率过低,电磁负荷较低,绕组的损耗过大,以至于电机输出效率偏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和电机,以有效地对电机铁心和定子绕组进行降温散热。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其包括:设于电机的定子铁心外部的冷却壳体,分别设于电机前、后端盖内侧的前导热套和后导热套;所述冷却壳体、前导热套和后导热套内分别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前导热套的冷却通道的进水口与进水管连接,其出水口与冷却壳体的冷却通道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冷却壳体的冷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后导热套的冷却通道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后导热套的冷却通道的出水口与出水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导热套的冷却通道和后导热套的冷却通道均为螺旋形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壳体的冷却通道为环形通道,且所述冷却壳体的冷却通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冷却壳体相对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前导热套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设有环状凹槽,其下部设置冷却通道,位于电机前端盖的定子绕组设于所述前导热套的环状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前导热套的环状凹槽内设有第一导热外圈和第一导热内圈,所述第一导热内圈和第一导热外圈分别位于所述电机前端盖的定子绕组的内侧和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后导热套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设有环状凹槽,其下部设置冷却通道,位于电机后端盖的定子绕组设于所述后导热套的环状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后导热套的环状凹槽内设有第二导热外圈和第二导热内圈,所述第二导热内圈和第二导热外圈分别位于所述电机后端盖的定子绕组的内侧和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前导热套的冷却通道的出水口通过第一球形接头与所述冷却壳体的冷却通道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冷却壳体的冷却通道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球形接头与所述后导热套的冷却通道的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电机前端盖和后端盖的定子绕组均设有绕组温度传感器和冷却水温传感器,所述绕组温度传感器和冷却水温传感器均与一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机,其包括上述的电机冷却系统。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和电机,在电机的定子铁心外部设置冷却壳体,在电机前后端盖的内侧设置前导热套和后导热套,冷却壳体、前导热套和后导热套内分别设有冷却通道,对电机形成三面冷却方式,可以有效地对电机铁心和定子绕组进行降温散热,冷却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机冷却系统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导热套的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软管和球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38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