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安全泄放槽的锂电池钢壳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68612.6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4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吴铭;李丹;蒋明月;宁歆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瀚兴日月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2/1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安全 泄放槽 锂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次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安全泄放槽的锂电池钢壳。
背景技术
大容量的一次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安全性能较差,尤其是在滥用情况下,锂电池内部压力会急剧增加,易造成锂电池燃烧、爆炸,甚至还会造成人身伤害,所以锂电池需要安全泄放,以保证锂电池的安全使用。目前电池的安全泄放装置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设计成玻璃封的薄弱环节,存在泄放压力不精确,同时还存在造成电液泄露的问题;而在电池的钢壳上侧刻薄弱环节,也存在占用较多的电池内部体积,造成电池可利用空间的减少,导致电池的容量的降低,同时,因为目前锂电池的钢壳一般采用的是筒体和底板分开的壳体,壳体的厚度为0.5mm,这样侧刻薄弱环节后壳体易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安全泄放槽的锂电池钢壳,当锂电池滥用导致其内部压力过大时,可以泄放出锂电池内部的压力,减少锂电池因滥用造成的安全性问题,可以有效解决锂电池因电池安全装置造成的电池不良、失效和安全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安全泄放槽的锂电池钢壳,其包括:筒体和底板,所述底板焊接在所述筒体的底部,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泄放槽,所述泄放槽的深度为底板厚度的85%~90%。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泄放槽包括三条刻伤线,所述刻伤线由底板边缘向底板中部交汇于交汇点。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泄放槽包括主刻伤线和分刻伤线,所述主刻伤线的两端分别向底板边缘分流两条分刻伤线。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底板的厚度为1.5~2.5mm。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底板的厚度为2mm。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泄放槽的深度为1.8m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锂电池滥用导致其内部压力过大时,本实用新型可以泄放出锂电池内部的压力,减少锂电池因滥用造成的安全性问题,可以有效解决锂电池因电池安全装置造成的电池不良、失效和安全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泄放槽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泄放槽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筒体、2-底板、3-刻伤线、4-交汇点、5-主刻伤线、6-分刻伤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具有安全泄放槽的锂电池钢壳,包括:筒体1和底板2,底板2焊接在筒体1的底部,底板的厚度为1.5~2.5mm,最好为2mm,底板2上开设有泄放槽,泄放槽的深度为底板2厚度的85%~90%,在本实施例中,底板的厚度取2mm,泄放槽的深度为底板厚度的90%,即泄放槽的深度为1.8mm。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泄放槽包括三条刻伤线3,刻伤线3由底板2边缘向底板2中部交汇于交汇点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泄放槽包括主刻伤线5和分刻伤线6,主刻伤线5的两端分别向底板2边缘分流两条分刻伤线6。
在本实用新型加工之前,先设计好刻伤槽的形状及厚度,利用加工中心或者是专用的刻伤设备及刻伤模具,在锂电池钢壳底板上制造薄弱环节,即在底板上制造一定形状的较薄弱的地方,同时将底板淬火,增加盖板韧性。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瀚兴日月电源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瀚兴日月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86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下一篇:金属互连结构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