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中置底盘热管理护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1531.7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0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华;李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54 | 分类号: | B60R19/54;B62D25/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底盘 管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领域,具体涉及发动机底盘护板。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对汽车外观及后期维护修理等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汽车很多都开始增加底盘护板,该护板位于底盘下方,兼具遮挡车体琐碎部件及保持发动机体清洁等作用,然而现在很多底盘护板未充分考虑其对底盘整体气流的影响,其护板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底盘冷流体远离车体,机舱尾部回流严重,在发动机体后侧形成流动滞止区,不便于机舱散热,出现很多超温部件,不满足热害要求,而且整车底盘风阻系数较大,影响整车性能。现有底盘护板功能较单一,不满足热管理性能要求,不具备理想的导风降阻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改善发动机中置底盘热管理护板,它可以主动引导气流,有效改善流动状况,降低零件表面气体温度,最终满足热害要求,而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车底盘风阻系数。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中置底盘热管理护板,它包括主体护板部分,主体护板部分上部设有加强筋部分、安装部分、格栅孔部分和上翘导流部分,主体护板部分整体平直,上翘导流部分与格栅开口部分间设有一段平直过渡板,主体护板左右两侧形成避让悬架结构的两个悬架结构让位槽,左右让位槽正对气流方向各开设让位槽格栅孔,所述的安装部分包括定位安装结构、前连接固定结构和后连接固定结构,定位安装结构位于护板左右两侧,其上设置有与地板纵梁连接的安装孔,左右定位安装结构间为了避让悬架结构而分别形成两个悬架结构让位缺口,连接固定结构位于主体护板部分前端,其上设置有与冷却模块下护板连接的安装孔;后连接固定结构上设置有与保护油底壳支架连接的安装孔。
上述位于所述的主体护板部分上,上翘导流部分一端靠近油底壳一侧缩减一块形成一个防油底壳热保护缺口,其缺口外形近似油底壳外边缘,偏离油底壳约10mm,避免形成热保护而降低油底壳散热。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主动引导气流,冷却气体更贴近底盘,减少发动机尾部回流,消除热源区域的流动滞止,有效改善发动机体周围流动状况,提高发动机体零件表面流速,降低零件表面气体温度,底盘热管理性能大大提升,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整车底盘风阻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护板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护板的A—A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护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护板的侧面安装示意图
图中:1、主体护板部分 2、加强筋部分 3-1、定位安装结构 3-2、前连接固定结构 3-3、后连接固定结构 4、格栅孔部分5、上翘导流部分 6、悬架结构让位缺口 7-1、悬架结构让位槽 7-2、让位槽格栅孔8、防油底壳热保护缺口 9、地板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5,一种发动机中置底盘热管理护板,它包括主体护板部分1,主体护板部分上部设有加强筋部分2、安装部分3、格栅孔部分4和上翘导流部分5,主体护板部分整体平直,上翘导流部分与格栅开口部分间设有一段平直过渡板10,主体护板左右两侧形成避让悬架结构的两个悬架结构让位槽7-1,左右让位槽正对气流方向各开设让位槽格栅孔7-2,所述的安装部分3包括定位安装结构3-1、前连接固定结构3-2和后连接固定结构3-3,定位安装结构3-1位于护板左右两侧,其上设置有与地板纵梁连接的安装孔,左右定位安装结构间为了避让悬架结构而分别形成两个悬架结构让位缺口6,连接固定结构3-2位于主体护板部分1前端,其上设置有与冷却模块下护板连接的安装孔;后连接固定结构3-3上设置有与保护油底壳支架连接的安装孔。
优选地,位于所述的主体护板部分上,上翘导流部分一端靠近油底壳一侧缩减一块形成一个防油底壳热保护缺口8,其缺口外形近似油底壳外边缘,偏离油底壳约10mm,避免形成热保护而降低油底壳散热。
参见图1和图2,底盘热管理护板通常是采用ABS材料制成,由主体护板部分1、加强筋部分2、安装部分3、格栅孔部分4、上翘导流部分5五部分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15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