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散热装置和屏蔽罩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2204.5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2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赵凯;侯方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5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田红娟;龙洪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终端 散热 装置 屏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散热和屏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散热装置和屏蔽罩架。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式终端的功能和性能已逐步向电脑接近或趋同,特别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终端内主芯片CPU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CPU的内核数量逐渐由单核向双核、四核甚至八核演变,终端手机与网络的数据交换量也急剧增大,极大的增加了终端设备各芯片的功耗情况。功耗的增大带来的终端设备发热问题,目前移动终端上还不能像电脑一样在CPU上增加风扇来降温,发热与终端的正常使用形成矛盾。
目前对移动终端散热的导热方式主要在移动终端的机壳表面内部(如电池后盖内、电池仓机壳内)增加一个大面积的铜箔贴合区域或者石墨片区域。利用铜箔及石墨片横向导热率高的特性,增大机壳的散热表面积,从而降温。导热的方式关键问题在于将热源芯片内部的热量迅速且低热阻的传递到机壳外表面,这样才能利于热量从机器内部的高温区域传递到外表面的低温区域。
如图1所示,传统的导热方式是在PCB板上将主要芯片及周围相关电路采用屏蔽罩架的形式分腔分割屏蔽开来,但是受限于器件布局及屏蔽罩架加工工艺因素,传统分立式屏蔽罩架尺寸都比较小。由于较小的屏蔽罩架内分腔,造成了热源芯片内部的空气对流效果很差,且屏蔽罩架通常的材料为钢片,其导热率比较低,因此热量从热源芯片的高温区域不能有效传递到机壳外面的低温区域,散热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散热装置和屏蔽罩架,使得PCB板上的热源芯片产生的热量快速大面积的传递到机壳外面进行散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散热装置,包括:印制电路板和设置在所述印制电路板上的屏蔽罩架,所述印制电路板包括多个热源芯片;
所述屏蔽罩架与印制电路板之间形成容纳多个热源芯片的腔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罩架包括密封边,所述屏蔽罩架通过所述密封边扣压在印制电路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罩架为镁铝合金屏蔽罩架。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罩架的密封边为接触簧片。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簧片为锯齿状接触簧片。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罩架的密封边为导电泡棉或者卡扣。
进一步地,热源芯片为主芯片cpu、电源管理芯片、存储器芯片或者LCD背光芯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屏蔽罩架,为一端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腔体结构容纳多个热源芯片。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罩架包括密封边。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边为接触簧片或者导电泡棉或者卡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罩架采用一体式散热方案,采用金属支架大框架制成大分腔屏蔽罩架,使得主要热源器件活荷载芯片如主芯片CPU,各电源管理芯片,存储器芯片,LCD背光芯片等统统处在一个较大屏蔽腔体内,增强了腔体内的空气流动,加大了热传导平面化面积,有利于散热,提高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移动终端屏蔽罩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移动终端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屏蔽罩架密封边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屏蔽罩架密封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散热装置,包括:印制电路板PCB101(Printed Circuit Board)和设置在所述印制电路板上的屏蔽罩架102,所述印制电路板包括多个热源芯片106、107、108、109;
所述屏蔽罩架102与印制电路板101之间形成容纳多个热源芯片106、107、108、109的腔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22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功率元器件散热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车用混合动力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