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张拉千斤顶安装移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6699.0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4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报红;赵海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千斤顶 安装 移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张拉千斤顶安装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大跨度预应力箱梁结构高架桥得到广泛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有效提高了桥梁构件的刚度和抗裂度,减轻结构自重,增大桥梁跨径,增加结构的耐久性。结合桥梁结构受力特点,钢绞线分布错综复杂,施工工艺复杂,增加了桥梁工程施工难度。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是桥梁工程关键性工序,千斤顶是预应力张拉主要设备,大吨位千斤顶重量大,安装位置狭小,人工移动困难,安装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张拉千斤顶安装移动装置,它避免了人工搬运的繁重体力劳动,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省去了在桥面预埋吊装孔管埋设,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张拉千斤顶安装工作,同时省去了再次封堵预埋管孔作业,保护环境,充分体现科技创新。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张拉千斤顶安装移动装置,包括移动小车、小车轨道和可调节支架,所述移动小车设置在小车轨道上并沿着小车轨道往复移动,所述小车轨道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张拉平台上,另一端下方设置所述可调节支架,通过调节所述可调节支架的长度调节所述小车轨道与张拉平台之间的仰角。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移动小车上安装有限制张拉千斤顶下滑的限位杆。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小车轨道包括底板、顶托、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和顶托之间的轨道本体,所述底板与张拉平台连接,所述可调节支架设置在顶托下方。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改变手动葫芦“强拉硬扯”那种传统的笨重方法,本实用新型先制作小型简便可装载张拉千斤顶的移动小车,再利用槽钢制作小车轨道,在张拉横梁、齿块部位搭设可调节支架,通过调节所述可调节支架的长度调整小车轨道的仰角α,保证张拉千斤顶中心正对张拉钢绞线,固定好小车轨道与可调节支架后,将载有张拉千斤顶的移动小车逐步推到预定位置安装就位,进行下道工序,张拉完后卸下张拉千斤顶装在移动小车上,慢慢下滑到底部,完成该束钢绞线张拉工作。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灵活、小巧省力,极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砼施工工序,节省材料,绿色环保,具有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移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图5是图3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移动小车、2-张拉千斤顶、3-小车轨道、4-可调节支架、5-限位杆、6-锚具、7-预应力筋、11-车轮、12-工字钢、13-钢筋、14-通孔、31-底板、32-顶托、33-轨道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张拉千斤顶安装移动装置,包括移动小车1、小车轨道3和可调节支架4,移动小车1设置在小车轨道3上并沿着小车轨道3往复移动,小车轨道3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张拉平台(张拉平台可以是人工搭设的平台也可以是内箱室底板)上,另一端下方设置可调节支架4,通过调节可调节支架4的长度调节小车轨道3与张拉平台之间的仰角α。移动小车1上安装有限制张拉千斤顶2下滑的限位杆5。小车轨道3包括底板31、顶托32、以及设置在底板31和顶托32之间的轨道本体33,底板31、顶托32和轨道本体33焊接成一体,底板31与张拉平台连接,可调节支架4设置在顶托32下方,底板31和顶托32由钢板制作而成,轨道本体33由14#槽钢制作而成。
如图3~图5所示,移动小车1包括车轮11和车体,车轮11的数量有四个,分别安装在车体的四个角上,车体由2个14#工字钢12和四个Φ25钢筋13焊接而成,两个工字钢12在其相应的部分均开设有通孔14用于安装限位杆5,通孔的直径为3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66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静电汽车注塑件材料
- 下一篇:语文教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