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对热节点予以快速冷却的低压铸造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1973.5 | 申请日: | 2013-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6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简伟文;王宁;吴概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8/04 | 分类号: | B22D1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234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节点 予以 快速 冷却 低压 铸造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铝合金轮毂的低压铸造模具,特别涉及对应轮毂热节点的铸造模具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一般的铸造产品例如铝合金轮毂产品,至少包含有轮辐根部位置等铸造的热节点。这些热节点部位相对于其它比较薄弱的部位,在铸造中往往最后冷缩从而极易出现缩孔等问题。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家采用了很多种方案来解决,但至今没有任何人能够提出一种能够彻底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申请号为200920294841.2,名称为“汽车轮毂低压铸造模具的冷却系统”的实用新型,公开了冷却系统包括气冷却系统,所述气冷却系统包括气管进气口、气管出气口、气管,所述气管进气口、气管出气口设于模具同一侧,所述气管沿轮毂中心形成一个回路,还包括水冷却系统,水冷却系统包括水管进水口、水管出水口、第一水管,所述水管进水口、水管出水口设于模具同一侧,所述第一水管沿轮毂辐条根部位置形成一个回路。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在气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加装水冷却系统,生产效率高,可以有效地防止铸件表面出现针孔。该结构的冷却系统,由于其所述第一水管沿轮毂辐条根部位置形成一个回路,实际上就是在对应轮毂辐条根部位置的模具上必须加工出一条能够容纳水管的空间,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模具强度大大降低,而且会对轮毂辐条根部位置附近的其它位置构成热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对热节点予以快速冷却的低压铸造模具,所述铸造模具内具有铸造型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内孔并且所述内孔内能够流通冷媒的铜管,在对应于所述型腔的热节点位置的所述模具壁体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从所述模具的外侧向所述型腔延伸,所述铜管的尾端从所述模具的外侧伸入到所述安装孔内。
其中,所述铸造模具一般不可能是一个整体,例如铝合金铸造模具一般包括有上模、下模和侧模,所述上模、下模和侧模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具,而且也组合形成铸造型腔。所述铸造型腔能够接纳铸造金属溶液从而在凝固后形成铸造的产品。
其中,所述冷媒是一种冷却介质,例如水、空气等。
其中,所述安装孔从所述模具的外侧向所述型腔延伸,一是指所述安装孔以大致垂直于所述模具壁体的方向延伸,二是指如果所述安装孔是盲孔的情况下,所述盲孔的开口处在所述模具的外侧而不是在所述模具的内侧即型腔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安装孔是盲孔的情况下,所述铜管可以是贯通的管道从而其尾端直接伸入到所述安装孔中即可,同时保证所述铜管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贴紧近安装即它们之间是紧配合,最好能够予以焊接,从而提高热传导效率。所述安装孔是通孔的情况下,所述铜管的尾端设置为盲孔管,所述铜管的尾端端部与所述模具的型腔内壁焊接密封,对焊接处出现的毛刺可以打磨处理;这样实际上所述铜管的尾端端部也是模具型腔内壁的一部分。
为了让所述铜管能够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和传热效果,最好采用紫铜加工所述铜管,并且最好保证所述铜管的管壁厚度在2毫米以上,最好是5毫米以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1.由于仅仅在热节点位置局部设置呈点状的冷却铜管,为此可以大大提高热节点位置的模具壁体的结构强度;
2.所述铜管容易焊接,也容易采用挤压方式进入所述安装孔从而大大提高所述铜管与所述安装孔之间的连接强度;
3.所述铜管特别是紫铜管的导热系数远远大大的模具钢的导热系数,为此所述铜管能够加速热量的扩散。
为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安装孔是通孔,所述铜管的尾端是盲孔管,所述铜管的尾端部与所述模具的型腔内壁焊接密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铜管的尾端紧配合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铜管是紫铜管。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铜管的管壁厚度在2毫米以上,最好是5毫米以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铜管上设置有定位器,所述定位器的一端连接所述铜管的外壁,另一端连接所对应附近位置的所述模具。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铜管安装在所述模具的上模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铜管内设置有冷媒管,所述冷媒管的尾端出口接近所述铜管内孔的尾端,所述冷媒管的入口连通外部冷媒。其中所述铜管的尾端部(也是盲堵位置)的厚度可以在5毫米以上。这样可以借助于所述冷媒管让所述铜管内的空间形成一个冷媒循环空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铜管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能够排出冷媒的侧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19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