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单核控制的CAN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65406.2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3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明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恩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5/02 | 分类号: | B60R2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刘常宝 |
地址: | 201612 上海市松江区漕河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单核 控制 can 电子 转向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转向系统防盗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单核控制的CAN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电子转向柱锁主要有:
1)传统转向柱锁通过钥匙插入/拔出点火基座,传递锁止。该控制方法简单,防盗性能不佳;
2)基于LIN的电子转向柱锁,涉及的控制模块有三个,控制系统相对复杂,不易于模块化及平台化等;
3)基于CAN的双核控制系统,该电子转向柱锁将外部控制模块直接移植到电子转向柱系统本身,对其安全性要求极高(根据ISO26262标准,要求达到ASIL D);同时对外部信号要求也极其严格。该系统目前推广不大,主要局限于相关主机厂能力不足和本身对电子转向柱锁的开发要求极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电子转向柱锁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单核控制的CAN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其采用单核的CAN电子转向柱锁和车身主控模块联合控制,并将锁舌的位置反馈作为外部控制电路的一部分(如控制整车电源模块等),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电子转向柱锁的安全局限性和功能局限性,提高整个车身电子防盗功能,使电子转向柱锁控制更加安全,可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单核控制的CAN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控制器单元,所述控制器单元通过CAN总线与车身主控模块实时通讯,实时获取车身状态信息并将电子转向柱锁信息发送到CAN总线;
双微动开关,所述双微动开关与控制器单元数据相接,并与电子转向柱锁相配合,且与车身主控模块数据相接;
电机控制单元,所述电机控制单元驱动连接电子转向柱锁内的驱动部件,并与控制器单元和车身主控模块数据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双微动开关包括解锁微动开关和上锁微动开关。
本实用新型采用单控制器控制系统与车身主控模块联合控制,使整个转向柱锁控制的安全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不增加整个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破坏系统的易于平台化特性。
同时,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当前转向柱锁控制系统的局限性,提高整个车身电子防盗功能,使电子转向柱锁控制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其所示为本实例中基于单核控制的CAN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PCB、集成在PCB上的电子转向柱锁控制单元。该电子转向柱锁控制单元与车身主控模块60配合相接,其包括电子转向柱锁控制器单元20,电机控制单元30、双微动开关40和CAN总线10。
电子转向柱锁控制器单元20,其具有CAN控制单元,通过CAN总线10与车身主控模块60实时通讯,从而实现实时获取车身状态信息并将电子转向柱锁信息发送到CAN总线。该控制器单元20具体由相应的控制芯片和相应的功能电路组成。
电机控制单元30负责对整个CAN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供电,其受控于电子转向柱锁控制器单元20,并驱动连接电子转向柱锁内的驱动部件70。同时,电机控制单元30还与车身主控模块60数据相接。该电机控制单元30具体为相应的电机控制电路。
双微动开关40包括解锁微动开关和上锁微动开关,分别受控于电子转向柱锁控制器单元20,并与电子转向柱锁相配合,负责对电子转向柱锁状态的反馈,用于判断锁舌的位置。同时,双微动开关40通过外部电路50(具体由继电器控制盒和相应的电路组成)与车身主控模块60数据相接,并可以根据其输出控制外部电路。
由此形成的基于单核控制的CAN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中,电子转向柱锁控制器单元20可以独立实现解锁功能。
在执行上锁功能时,需要和外部的车身主控模块60联合控制;主控制器单元20获取的主要车身信息(用于控制电子转向柱锁上锁动作);同时主控制器单元20负责诊断外部信号的有效性,并反馈电子转向柱锁的状态,发送到CAN总线上,供其它模块使用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恩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恩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654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