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阻尼自调节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30369.1 | 申请日: | 2013-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86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时培成;聂高法;陈陆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圣荣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调节 减振器 | ||
1.阻尼自调节减振器,该减振器设有油缸(4),所述的油缸(4)一端为底座(5),另一端为导向座(8)和油封(9),所述的油缸(4)内设有活塞(6),固定在活塞(6)上的活塞杆(1)经导向座(8)和油封(9)伸出油缸(4),所述的油缸(4)经底座(5)与储油筒(3)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6)上设有连通活塞上腔室(A)和活塞下腔室(B)的导油孔,所述的导向座(8)与活塞(6)之间的活塞杆(1)上设有附加阻尼装置(7),所述的附加阻尼装置(7)为内部设有附加活塞(12)的空腔结构,且通过该空腔及其两端活塞杆(1)、活塞(6)内的油道将活塞上腔室(A)和活塞下腔室(B)连通,所述的附加活塞(12)两端设有可与附加阻尼装置(7)油道口处的上、下通孔(11、13)相耦合密封的上、下顶针(12-1、12-3),所述的附加活塞(12)上设有连通附加阻尼装置(7)上下腔室的旁通孔(12-2),且两端由上、下置螺旋弹簧(K1、K2)支撑在附加阻尼装置(7)空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油筒(3)套在油缸(4)外,并与中空的底座(5)连通,所述的底座(5)与活塞下腔室(B)之间设有导油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5)上的导油孔设有两个,且每个导油孔内设有单相导通且导通方向不同的压缩阀(5-1)和补偿阀(5-2);所述的活塞(6)上的导油孔设有两个,且每个导油孔内设有单相导通且导通方向不同的拉伸阀(6-1)和流通阀(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置螺旋弹簧(K1)和下置螺旋弹簧(K2)的一端分别插入上顶针(12-1)和下顶针(12-3),其另一端分别与附加阻尼装置(7)内壁所对应的端面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缸(4)和活塞杆(1)外设有随活塞杆(1)运动的防尘罩(2)。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阻尼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顶针(12-1)和下顶针(12-3)均设置为圆锥状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阻尼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靠近活塞(6)的下置螺旋弹簧(K2)的刚度小于上置螺旋弹簧(K1)的刚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尼自调节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5)和活塞杆(1)端部均设有吊环(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3036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成高硬度金属切削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担架式医疗移位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