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控桥式供电换向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5671.0 | 申请日: | 2013-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87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袁飞马;刘渊;李科连;张玉新;章磊;肖光亮;吴茜;许立燕;谢锦涛;阳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航天海虹测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6/14 | 分类号: | H02P6/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24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控 供电 换向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反向器、场效应管组成的可控桥式供电换向电路。
背景技术
换向电路在直流电动机、自动控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直流电动机、自动控制领域的换向电路多由机械式换向器,使用机械触点变换实现,存在容易产生磨损、电火花、电磁干扰,使用寿命短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机械触点换向电路,使直流电动机、自动控制领域的换向电路做到控制简单、安全可靠和长寿命。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控桥式供电换向电路,电源正极连接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源极S和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源极S,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漏极D分别连接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漏极D以及负载的一端,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漏极D分别连接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漏极D以及负载的另一端,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源极S和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S均接电源地,控制信号直接连接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栅极G、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栅极G和反向器的输入端,反向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栅极G、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栅极G。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使用场效应管作为电路执行器件,具有控制电流小,转换速度快、负载能力强、使用寿命高等优点,且使用的器件场效应管及反向器容易实现集成封装,利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器原理图。
图中:1.电源正极,2.反向器,3.控制信号,4.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5.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6.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7.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8.负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一种可控桥式供电换向电路,电源正极1连接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4源极S和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7源极S,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4漏极D分别连接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5漏极D以及负载8的一端,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7漏极D分别连接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6漏极D以及负载8的另一端,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5源极S和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6的源极S均接电源地,控制信号3直接连接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4栅极G、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5栅极G和反向器2的输入端,反向器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7栅极G、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6栅极G。
如图1,供电电源正极1通过控制信号3高低电平转换,实现控制通过负载8电流方向的转换。当控制信号3为高电平时,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4、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5的栅极G为高电平,反向器2后端的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7、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6栅极G为低电平,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4、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6截止,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5、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7导通,负载8上的电流方向为从右向左。当控制信号3为低电平时,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4、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5的栅极G为低电平,反向器2后端的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7、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6栅极G为高电平,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4、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6导通,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5、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7截止,负载8上的电流方向为从左向右。控制信号3的电平变化实现了负载8上电流方向的变化。
本实用新型利用P沟道场效应管栅极-源极反向压降导通、0压降截止,N沟道场效应管栅极-源极正向压降导通、0压降截止的特点,采用两只P沟道场效应管和两只N沟道场效应管组成电桥,控制信号3直接控制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4和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5,控制信号3经反向器后控制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7和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6,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4和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6组成一条通路,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7和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5组成另一条通路,两条通只能一条导通另一条截止,实现控制负载8的电流方向的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航天海虹测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西航天海虹测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56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流感应电机转速控制系统
- 下一篇:二元串联减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