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流式电动车锂电池组温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34534.6 | 申请日: | 2013-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73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崔嵬;贾亦真;周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嵬;贾亦真;周文杰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6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流式 电动车 锂电池 温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流式电动车锂电池组温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所使用的动力锂电池组的主流技术为磷酸铁锂电池,最佳工作温度为20~40℃之间,当电池组处于低温环境下,充放电性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当锂电池组处于高温环境下,会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需要额外的温控辅助系统将电池组的温度控制最佳工作温度区间之内。
当前的主流的加热方式为电池表面包覆电热膜加热。但热膜功率密度低,大约为1~6W/cm2,实际测试为电池组加热时大约每分钟可以升高1℃,在零下20度条件下,电池组升温至零上20度需时40分钟以上,与内燃机汽车的升温速度相比过于缓慢,且夏季时必须将电热膜拆下增加散热效果,使用便利性和加热效果都不理想,不利于电动汽车在高纬度地区的使用与普及。
当前的主流的散热方式分别为风冷和水冷。风冷主要依靠行驶过程中外界灌入机器内部的冷风来对电池组进行降温,其降温过程受外界气温、风速等条件限制,降温过程不易控制,且背风面或侧面降温效果更差,容易造成电芯的温度差变大,影响电芯性能,也具有安全隐患。水冷技术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美国已有此类技术,相比传统的风冷技术降温均匀,效果稳定、可靠,但水冷技术不能满足低温条件下的加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流式电动车锂电池组温控装置,它具有密封良好,功率密度高,控制方便,流量大的特点,升温迅速,使用方便。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热交换器1、水箱2、水泵3、三通二位电磁阀4、加热腔5、外置散热器6、控制单元7,热交换器1与水箱2连接,水箱2与水泵3连接,水泵3与三通二位电磁阀4连接,三通二位电磁阀4分别与加热腔5、外置散热器6连接,加热腔5通过单向阀与外置散热器6连接,加热腔5、外置散热器6均与内置热交换器1连接,控制单元7分别与热交换器1、水泵3、三通二位电磁阀4、加热腔5、外置散热器6连接。
所述的热交换器1安装在电池组内部,且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由带有供液体介质流动的孔道的铝板、分流器、液体循环管路等组成,铝板两侧面与电芯外壳紧密贴合,保证热量的有效传导;考虑到电池组内部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因此铝板靠近电池组外缘的部分,孔道排列较为疏松,靠近电池组中心位置的部分,孔道排列较为紧密。
所述的水箱2储存液体介质,液体介质与水相比,具有冰点低、沸点高的特点,可以采用内燃机汽车的常规冷却液。
所述的水泵3采用直流磁力驱动循环泵,没有传统循环泵的机械轴封结构,具有密封良好,功率小,控制方便,流量大的特点,同时采用特种陶瓷轴承,具有很强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
所述的三通二位电磁阀4由控制单元控制分别接通加热循环和散热循环。
所述的加热腔5包含壳体51、电热元件52,数个电热元件52均匀的设置在壳体51内,壳体51上分别设置有入水口53与出水口54。
所述的电热元件52为陶瓷加热元件,装有陶瓷加热元件,升温迅速,液体介质流经此处即被加热,由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输出功率的大小。其中,电热元件与120°等分线间有夹角,电热元件上端与加热腔顶部有安全距离H,入水口在加热腔下部,出水口在加热腔上部,这种结构使液体在加热腔内产生一定的“螺旋上升”的效果,可保证加热的充分。
所述的外置热交换器6:安装在电机舱内部,由金属散热片、安装在金属散热片内部的液体管路、安装在金属散热片一侧的散热风扇组成,从电池组内铝板中流出的、包含热量的液体介质流经散热片中的管路,散热风扇将热量吹出至环境中。
所述的控制单元7:接收热交换器1中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判断电池组应当进行加热还是散热循环,并控制水泵开启,控制电磁阀的通断,及控制加热循环中的电热元件、散热循环中的风扇开启和关闭;判断电池组是否已达到预先设定的正常工作温度,并通过加热、散热功能,保持电池组的热稳定;可在ECU上集成所述控制单元的相关功能,或设置额外的车载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了陶瓷电热元件,功率密度可达120W/cm2,体积小,升温迅速,加热腔的体积也因此大大缩小。加热、散热均采用液流方式,由金属板加工为液体流道,且金属板与电芯壳体保证有效接触,依靠热量传导完成加热、散热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嵬;贾亦真;周文杰,未经崔嵬;贾亦真;周文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345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