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11875.1 | 申请日: | 2013-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1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黄黎;张立玲;魏洪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减震器 螺栓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生产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中的减震器集成了减震器和缓冲块的功能,连接着车身和转向节,主要传递着转向节和车身之间的垂向载荷,在极限工况下,该减震器传递的载荷较大。为了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减震器与转向节之间的安装螺栓需要有较大的预紧力,在转向节上的减震器螺栓安装孔内有内螺纹,安装时减震器螺栓穿过减震器下端的安装孔,拧入转向节上带有内螺纹的减震器螺栓安装孔内,由于转向节是铸铁件,材料的强度较低,在预紧力较大时,容易导致转向节上减震器螺栓安装孔内的内螺纹破坏而发生螺纹溢扣,使螺栓的预紧力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值,给行车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及汽车,能够解决转向节减震器螺栓安装孔内螺纹强度不足,而发生螺纹溢扣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用于连接转向节和减震器,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向节上减震器安装处的减震器凸台、用以连接减震器和转向节的减震器螺栓和安装在所述减震器螺栓上的安装螺母,其中,所述减震器凸台上设有无内螺纹的减震器螺栓安装孔。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减震器凸台上设有与所述减震器螺栓的螺栓头相匹配的平面。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减震器螺栓的螺栓头是圆形的,其大小与所述减震器凸台的布置空间相匹配。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减震器螺栓的螺栓头上开有正六角形的孔。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安装时,将所述减震器螺栓从转向节外侧的减震器安装孔穿入,依次通过所述减震器螺栓安装孔和减震器下端安装孔,用工具卡住所述螺栓头的正六角形孔,再拧紧减震器螺栓上的安装螺母,达到需要的拧紧力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转向节和减震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连接转向节和减震器的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向节上减震器安装处的减震器凸台、用以连接减震器和转向节的减震器螺栓和安装在所述减震器螺栓上的安装螺母,其中,所述减震器凸台上设有无内螺纹的减震器螺栓安装孔。安装时,将减震器螺栓从转向节减震器安装凸台的减震器安装孔穿入,依次通过转向节减震器安装凸台的减震器螺栓安装孔和减震器下端安装孔,用工具卡住减震器螺栓头部的正六角形孔,再拧紧安装螺母,达到需要的拧紧力矩,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转向节连接孔内螺纹破坏而形成螺纹溢扣,导致减震器螺栓不能拧紧的问题。采用上述实用新型的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成本低、结构紧凑,工艺容易实现,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减震器螺栓和转向节减震器凸台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转向节 2减震器安装孔 3减震器螺栓
4安装螺母 5减震器凸台 6减震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及汽车,能够解决转向节减震器螺栓安装孔内螺纹强度不足,而发生螺纹溢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减震器螺栓连接结构,用于连接转向节和减震器,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向节上减震器安装处的减震器凸台、用以连接减震器和转向节的减震器螺栓和安装在所述减震器螺栓上的安装螺母,其中,所述减震器凸台上设有无内螺纹的减震器螺栓安装孔。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减震器凸台上设有与所述减震器螺栓的螺栓头相匹配的平面。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减震器螺栓的螺栓头是圆形的,其大小与所述减震器凸台的布置空间相匹配。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减震器螺栓的螺栓头上开有正六角形的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118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培养皿
- 下一篇:芪龙胶囊酶类提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