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90279.X | 申请日: | 201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5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沈德荣;杨元东;温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久 试验 坡度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试验设备的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的试验验证。其中,车身的耐久试验十分重要。
车身的耐久试验包括对电动滑移门和电动举升门开关等进行耐久试验,试验时需要对车辆的放置坡度进行调整,车辆需要分别放置为水平状态、13度上坡状态和13度下坡状态。
现有的试验设备是通过将车辆吊起后,再测量试验设备的坡度,再将试验设备固定。每次坡度调整都要对车辆进行吊装,操作费力,并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高调整效率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其中,包括:
用于安装试验车辆的上支架;
下支架,与所述上支架平行设置;
旋转轴,位于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所述旋转轴与所述上支架的底面固定连接,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下支架之间具有设定的距离;
支撑组件,与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分别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组件支撑所述上支架。
如上所述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均为矩形框架,所述旋转轴包括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
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支架沿长度方向的中点的底部。
如上所述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一对对角支撑柱和一对中心支撑柱;
所述对角支撑柱设置在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之间的对角处;
所述中心支撑柱设置在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之间沿长度方向的中点处。
如上所述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每个中心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
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夹持固定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并沿轴向固定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
如上所述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上均开设有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由上至下均开设有成对的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
所述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支撑块、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和第三螺栓;
所述支撑块被夹持在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之间,且所述支撑块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柱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柱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成对的第一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一通孔,并与紧固螺母固定;
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成对的第二安装孔以及所述支撑块,并与紧固螺母固定;
所述第三螺栓穿过成对的第三安装孔,并与紧固螺母固定。
如上所述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均为方钢。
如上所述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支架上固定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试验车辆的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通过设置上支架和下支架,在上支架的底部固定旋转轴,使上支架能够绕旋转轴旋转来调整上支架与水平面的角度,实现了上支架的三种角度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操作更省力,省去了吊装的程序,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局部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主视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耐久试验坡度调节装置,包括上支架1、下支架2、旋转轴3和支撑组件4。
其中,上支架1用于固定安装试验车辆,下支架2与上支架1平行设置,二者通过支撑组件4连接并支撑。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间设置有旋转轴3,该旋转轴3与上支架1的底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是通过焊接固定。同时,旋转轴3并与下支架2之间具有设定的距离,从而使上支架1绕旋转轴3转动时有足够的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902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静电涤纶复合针刺毡
- 下一篇:油渣沉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