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座单元及其自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07664.3 | 申请日: | 2013-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92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倪海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黄燕模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1/00 | 分类号: | B62J1/00;B62J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14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座 单元 及其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座单元以及使用该车座单元的自行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自行车多为金属结构,并且零部件较多,单独一个车座就至少由座垫,弹簧,鞍座,座杆,和鞍杆夹等组成,这些金属的部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较易生锈,并且零部件多了以后损坏率会升高,这会给后期的维修带来困扰。另外,传统的车座虽然可通过座杆夹调节高度,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在调节到某个固定高度后即不会再经常调节高度,因此只实际上主架体只需要几个固定的档位即可满足大多数人对车座高度的要求。并且座杆夹经常会松动,造成车座向下滑动,给骑车者带来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结构:
<结构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座单元,与自行车的主架体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鞍座、鞍管和固定座,其中,鞍管两侧具有至少两组交错分布的固定座,每组固定座至少为三个。固定座与自行车主架体上相应位置的圆孔匹配,用于固定车座单元并调节高度。固定座包括固定座主体部和至少三个加强筋,鞍座、鞍管和固定座采用塑胶材料一体成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车座单元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车座单元还具有与鞍座相嵌合的座垫,座垫的前端下侧有一个钩槽,座 垫的后端下侧至少有一个螺杆。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车座单元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鞍座的一端有嵌合挂钩,鞍座至少有一个通孔。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车座单元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螺杆和通孔之间有缓冲块填充。
<结构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座单元及车身主体,其中,车座单元包括鞍座、鞍管和固定座。鞍管两侧具有至少两组交错分布的固定座,每组固定座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固定座与主架体上相应位置的圆孔匹配,用于固定车座单元并调节高度。固定座包括固定座主体部和至少三个加强筋。鞍座、鞍管和固定座采用塑胶材料一体成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车座单元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车座单元还具有与鞍座相嵌合的座垫,座垫的前端下侧有一个钩槽,座垫的后端下侧至少有一个螺杆。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鞍座的一端有嵌合挂钩,鞍座至少有一个通孔。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螺杆和通孔之间有缓冲块填充。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自行车是脚踏自行车、电动助力自行车中的任意一种。
实用新型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车座单元,一方面,由于本实用新型在鞍 管上设置了一系列的固定座,并且在自行车的主架体上相应位置亦设置了一系列相应的圆孔,因此通过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可调节车座高度。另一方面,由于使用螺丝固定,而不是使用鞍管夹固定,因此车座高度不会由于鞍管夹松动而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固定部采用了加强筋进行加强,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固定部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行车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爆炸图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爆炸图的右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车座单元与自行车主架体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车座单元与自行车主架体的组合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在高位与主架体结合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在中间位与主架体结合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在低位与主架体结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自行车。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11具有导向构件12,前后车轮 13,车身主体15,车座单元16,座垫14。导向构件12位于车身前端,用于引导自行车的前进方向。车身主体15用于连接前后车轮13、导向构件12以及车座单元16,使自行车形成一完整主体。车身主体15的主要框架结构即为图4中的主架体17。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爆炸图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爆炸图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座单元与自行车主架体的分解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黄燕模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黄燕模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076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非现场一体化无线监管装置
- 下一篇:一种滚轴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