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模块的漏液检查方法以及电池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39201.9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0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矢岛久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汽车能源供应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H01M10/48;H01M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块 检查 方法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查扁平的薄膜外壳电池的电解液的漏液的漏液检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将多个薄膜外壳电池收容于壳体内并在作为电池模块的阶段检查壳体内的薄膜外壳电池的漏液的漏液检查方法,以及涉及一种适于该漏液检查方法的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扁平的薄膜外壳电池,该扁平的薄膜外壳电池利用层压薄膜气密地密封将成为正极和负极的多个电极板经由隔片层叠而成的电池元件,并且在内部填充了电解液。层压薄膜至少具备金属层和热熔接层,在电池元件的外周侧对两个层压薄膜进行加热而使相互熔接,由此密封薄膜外壳电池的周缘部。
这种薄膜外壳电池通常作为将多个(例如四个左右)薄膜外壳电池收容到例如由金属板构成的壳体内的电池模块而被处理。而且,该电池模块还能够单独使用,但是,例如根据所需的电压、用途,作为堆叠而组合多个,并且收容于包装盒内例如用作电动汽车用的电池盒。
在这种薄膜外壳电池中,当层压薄膜的密封不充分时,填充到内部的电解液产生泄露。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在进行锂离子电池的熟化的熟化装置中设置能够检测电解液的气体成分的气体传感器,检测在熟化工序中容易产生的漏液。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881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将多个薄膜外壳电池收容到壳体内的状态下检查漏液时不适合使用上述以往的方法。即,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由于作为熟化工序而长期放置,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检查时间,但是仅为了漏液检查而长期保管被组装为电池模块的状态下的电池并不现实。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查在电池模块的状态下收容于内部的薄膜外壳电池是否存在漏液的漏液检查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薄膜外壳电池的漏液检查方法,用于在将扁平的薄膜外壳电池层叠多个并收容到壳体内而成的电池模块中检查上述薄膜外壳电池的漏液,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与设置于上述壳体的第一开口部相面对地配置气体传感器,
通过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其它位置的第二开口部向上述壳体内强制地导入空气,
根据上述气体传感器的输出来判断上述薄膜外壳电池是否存在漏液。
在优选的一个方式中,使用鼓风机通过上述第二开口部将空气加压输送到壳体内。或者在另一个方式中,利用负压通过上述第一开口部来吸引壳体内的空气。
这样,如果设为在电池模块的壳体内强制地生成气流的状态,则假设在壳体内的某一个薄膜外壳电池中存在液状或者气体状的漏液的情况下,由该电解液的漏液引起的气体成分随着气流流向第一开口部。也就是说,如果假设存在漏液,则气体成分可靠且迅速地流经气体传感器周围,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查电池模块内部的薄膜外壳电池是否存在漏液。
上述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例如分别被配置在壳体的相互对置的壁面,以使从成为空气入口的第二开口部流向成为空气出口的第一开口部的空气流横穿薄膜外壳电池的周围地流动。此外,各开口部、尤其是成为空气入口的第二开口部不一定必须是一个开口部,能够由多个孔等构成。另外,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开口部,在各个第一开口部设置气体传感器,并根据各气体传感器的输出来判断漏液。
期望将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上述第二开口部配置在上述壳体的两个侧面、详细地说配置在沿着上述薄膜外壳电池的主面而相互对置的两个侧面,使空气在上述壳体内在沿着上述薄膜外壳电池的主面的方向上流通。如果设为这种结构,则在相邻的薄膜外壳电池之间在沿着其主面的方向上空气顺畅地流动,因此即使在某个部位产生漏液,气体传感器也能够可靠地进行检测。
另外,作为适于这种漏液检查方法的电池模块,将扁平的薄膜外壳电池层叠多个并收容于壳体内而成,该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形成以下部分:
气体传感器用的第一开口部,该气体传感器用于检查上述薄膜外壳电池的漏液;以及
第二开口部,其用于强制地使空气通过上述壳体内向上述第一开口部流通,
其中,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上述第二开口部被配置在沿着上述薄膜外壳电池的主面而相互对置的两个侧面,以使空气在上述壳体内在沿着上述薄膜外壳电池的主面的方向上流通。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汽车能源供应公司,未经汽车能源供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92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控设备用伺服系统
- 下一篇:大幅降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温度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