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RFID标签移动方向判断方法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28577.X | 申请日: | 2013-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99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龙汉;何中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rfid 标签 移动 方向 判断 方法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RFID标签移动方向判断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专业术语介绍: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的信号强度,即射频信号的强度值。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日益成熟,RFID技术也得到广泛使用。目前,RFID技术大量应用于图书馆图书管理、物流系统、门禁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当RFID标签靠近RFID读写器时,RFID读写器接收到RFID标签信号,通过接收到RFID标签信号判断RFID标签靠近RFID读写器。但是不能判断RFID标签为进门还是出门,因此需要RFID标签进行定向,从而准确知道RFID信号的流动方向及位置。
在现有技术方案中,通过在RFID标签的流动方向上部署多个RFID读写器,通过计算同一个RFID标签的RFID标签信号第一次到达不同RFID读写器的时间差来判定RFID标签的流向。
但是,由于在环境空旷,无金属、混凝土等物体对RFID信号进行遮挡或屏蔽时,RFID信号可直线传播。而现有方案中是基于读写器第一次接收到RFID标签的射频信号的时间差的原则来判断RFID标签的移动方向,但是可能因为遮挡物的影响,应该先第一次接收到射频信号的读写器后接收到射频信号,这种情况就不符合RFID标签移动方向的判断规则,因此会导致RFID标签移动方向的误判,也可能因为环境空旷,两个读写器第一次接收到射频信号的时刻相同,这也会不符合RFID标签移动方向的判断规则而导致RFID标签移动方向的误判,综上,现有技术方案中只基于第一次接收射频信号的时间差来判断移动方向,在接收的一个射频信号出现错误时,就与出现移动方向误判,因此不能精确判断RFID标签的移动方向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RFID标签移动方向判断方法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精确判断RFID标签的移动方向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一种RFID标签移动方向判断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读写器在第一时刻接收到的所述RFID标签的第一射频强度极值,以及获得与所述第一读写器关联的第二读写器在第二时刻接收到的所述RFID标签的第二射频度强极值,根据所述第一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的时刻顺序确定出所述RFID标签的移动方向。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的时刻顺序确定出所述RFID标签的移动方向,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的时间差值是否在第一时间阈值内,其中,所述第一时间阈值根据所述第一读写器和所述第二读写器之间的最大配置距离,以及根据射频信号发送频率设定;
当所述时间差值在所述第一时间阈值内时,根据所述第一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的时刻顺序确定出所述RFID标签的移动方向。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间阈值的时间下限为一次射频信号发送间隔,所述第一时间阈值的时间上限为射频信号发送频率参数与所述第一读写器与所述第二读写器之间的最大配置距离的距离参数的乘积,所述第一时间阈值取所述上限或所述下限,或者所述上限和所述下限之间的任意一个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得第一读写器在第一时刻接收到的所述RFID标签的第一射频强度极值,包括:
时长判断步骤S1:当获得所述第一读写器当前接收的当前射频强度值时,获取第一读写器在接收所述当前射频强度值之前已经接收的与所述当前射频强度值的接收时刻最接近的M个射频强度值,判断所述第一读写器接收所述当前射频强度值以及接收所述M个射频强度值的M+1个接收时刻是否在一预设时长内,其中,所述预设时长为大于或等于射频信号发送频率与M值的乘积所得到的时间长度,M为大于或等于2的任意正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285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