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7828.6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14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唐晨晏;文菁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晨晏;文菁玲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B32B15/14;B32B27/04;B32B9/04;B32B15/20;B32B37/14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黄有斯 |
地址: | 545006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薄层 防护 碳纤维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包括上保护层和下保护层之间的碳纤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保护层和所述下保护层均为金属材料层,所述碳纤维层为浸渍基体树脂后的碳纤维原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保护层和所述下保护层的厚度均在0.05毫米~2毫米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保护层和所述下保护层均为密度小于每立方厘米4.5克的硬度范围在40HBS~200HBS的耐磨金属材料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金属材料为铝或铝合金。
5.一种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包括上保护层和下保护层之间的碳纤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层与所述上保护层之间和所述碳纤维层与所述下保护层之间均通过粘结剂粘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保护层和所述下保护层的厚度均在0.05毫米~2毫米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保护层和所述下保护层均为密度小于每立方厘米4.5克的硬度范围在40HBS~200HBS的耐磨金属材料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金属材料为铝或铝合金。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设置于张力纱架上的所述上保护层的原料金属带和所述下保护层的原料金属带及所述碳纤维原纱穿过分纱装置,所述碳纤维原纱在前处理装置中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处理,所述上保护层的原料金属带和所述下保护层的原料金属带进入相应的前处理装置中进行前处理,所述前处理主要是采用酸性或碱性液体介质将金属板清洗干净,即形成上方为所述保护层,下方为所述下保护层,中间为所述碳纤维原纱的布置;
B、将所述碳纤维原纱进入树脂浸渍槽中充分浸渍基体树脂,再与所述上保护层和所述下保护层一同进入预成型模具,一同成型固化,再进入成型模具最后成型固化,成型固化后的具有保护层的碳纤维板在后处理装置中完全固化,在牵引机的作用下完成连续制作,即形成金属薄层防护型碳纤维板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晨晏;文菁玲;,未经唐晨晏;文菁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782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