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KHZ单纵模脉冲激光器反馈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86590.3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55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史斐;戴殊韬;李锦辉;林文雄;黄见洪;郑晖;翁文;邓晶;阮开明;刘华刚;吴鸿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3/10 | 分类号: | H01S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张田勇 |
地址: | 350002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khz 单纵模 脉冲 激光器 反馈 控制电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KHZ单纵模脉冲激光器反馈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构成包括:微分电路,限幅电路,比例缩放控制电路;高压MOSFET晶体管,直流电源,限流电阻构成高压反向放大电路。本发明对脉冲激光器未调Q之前的激光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反馈控制,具有幅度实时调节的作用,对输出激光脉冲的模式具有很好的选择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激光应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KHZ单纵模电光调Q脉冲激光器中预激光反馈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单纵模脉冲激光器具有单色性好、时域无调制的特点,常作为脉冲的种子源。单纵模激光器结构一般较复杂,输出功率(能量)较小,成本比较高,为了实现较高的功率输出,往往要进行二次放大,使成本进一步增加,而且高频单纵模激光脉冲输出难度大。激光器的选模原理是在激光工作物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单纵模关键是利用纵模之间的增益差异。在振荡建立的过程中,使Q开关处于不完全关闭状态,腔内损耗较大,而少数靠近中心频率的纵模具有较高增益,其强度增大的速度快,损耗比其他模式小,增强了中心频率纵模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单频输出。为了获得高峰值功率的高频单纵模激光脉冲,节约成本,设计了预激光反馈控制电路,已达到输出单频光的效果。此控制电路比其他国内关于这方面电路的优势在于反应速度快,可实时进行高压反馈控制,输出的预激光波形平滑,可以适用于高频率脉冲控制,并且可以达到KHZ,而且达到了理想的控制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内容是提供一种KHZ单纵模脉冲激光器反馈控制器,此控制器响应速度快,能动态反馈调节预激光的波形,该电路适用频率可达KHZ,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高压可控范围从0-1KV可调。
本发明提供一种KHZ单纵模脉冲激光器反馈控制器,该控制器包括第一部分微分比例电路由电容(C1)电阻(R1),可调电阻(R2),反馈控制放大器(U1),可调电阻(R3),+5V,-5V直流电源构成;第二部分比例放大电路由电阻(R4),电阻(R5),可调电阻(R6),反馈控制放大器(U2),+12V,-5V直流电源构成;第三部分高压放大电路由MOSFET晶体管(Q1),限流电阻(R7),高压电源(HV)构成;
第一部分:电容(C1)的一端接光输入信号(VI),另一端与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相连,电阻(R1)一端与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放大器(U1)输出端相连,可调电阻(R2)中间引脚与放大器(U1)正向输入端相连,两端引脚分别与5V和地相连,可调电阻(R3)两端引脚一端与放大器(U1)的输出端相连,一端接地,中间引脚作为第一部分输出(O1)同时作为第二部分电路的输入与电阻(R4)一端相连,放大器U1电源输入端分别与+5V和-5V相连;
第二部分:电阻(R4)一端与第一部分输出(O1)相连,另一端与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相连,电阻(R5)一端与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放大器(U2)的输出端相连,可调电阻(R6)中间引脚与放大器(U2)正向输入端相连,两端引脚分别与5V和地相连,放大器(U2)正电源输入端接12V,负电源输入端接-5V,放大器(U2)的输出端作为第二部分的输出(O2);
第三部分:MOSFET(Q1)的G级与第二部分输出相连,D级与电阻R7一端相连,R7另一端与高压直流电源(HV)相连,S级与地相连,MOSFET(Q1)的D级作为第三部分的输出;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经分析和实验表明:本发明构成的单纵模脉冲激光器反馈控制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电压幅度可调,可以进行实时反馈控制,结构简单,成本低,控制效果显著等特点,控制输出的单纵模调Q脉冲激光频率可达KHZ。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单纵模脉冲调Q激光器反馈控制电路示意图。其中U1、U2为反馈控制放大器,Q1为MOSFET晶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65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级无卤阻燃PBT复合材料
- 下一篇:一种测井用高可靠示踪喷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