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时制备CO气体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683551.8 | 申请日: | 2013-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1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 发明(设计)人: | 张焱;张曦宁;李敏;杜英军;张立武;王维;朱晓冬;周转红;余大兵;何楠;邓军风;尚勇;孙晓峰;龚远峦;杨艳艳;沈菊延;朱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天动力机械厂 | 
| 主分类号: | C01B31/18 | 分类号: | C01B31/18;C21D1/74 |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慕安荣 | 
| 地址: | 71002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时 制备 co 气体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控气氛热处理用的无氢氮基保护气氛中实时制备CO气体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使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发挥高强度和优异塑性和韧性的要求,通常这些材料都需要经过热处理才能发挥出材料本身优异的性能。热处理的发展方向为少无氧化热处理,真空热处理和氮基气氛保护热处理是研究的重点。目前有文献报导的氮基可控气氛热处理均采用氮气加还原性气体H2作为保护气氛,以消除气氛中的残余氧气,达到无氧化热处理的目的。但超高强度钢因整体强度较高,对氢脆很敏感,所以在生产和使用中应避免接触含氢介质及气氛,防止氢脆的产生。为此,以CO气体取代含氢气氛作为热处理的保护气氛。
目前国内生产CO气体主要采用气体分离的方法。CO气体作为一些工业燃烧或裂解反应的多余产物,通过使用一些催化剂来分离出CO气,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CO气体。但所述气体分离方法不能实时生产,须将生产的CO存储在压力容器中以备使用。由于CO无色无味,有毒,存储使用中有较大的安全隐患,给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存储使用中有较大的安全隐患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实时制备CO气体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包括筒体、支板、接管、收缩段、支盘和硅酸铝纤维毡。
所述筒体的下端焊接有收缩段,该收缩段内表面的锥度为30度;所述筒体的上端端口焊接有支盘。装料管的一端穿过支盘上的过孔,装入筒体内。排气管的一端穿过支盘上的过孔,装入筒体内。进气管的一端穿过支盘上的过孔,装入筒体内。所述装料管、排气管和进气管在支盘上的位置呈三角形分布。支板位于筒体内1/5处,并固定在装料管的端口上;所述支板上有出料孔,并且该出料孔的中心与装料管的中心重合。所述排气管位于的筒体内的孔口位于与支板上方,并与所述支板上表面之间有间隙;所述排气管的孔口与所述支板上的气孔相对应。进气管位于的筒体内一端穿过 支板上的过孔至筒体内。在支板上表面与支盘下表面之间的空隙处填充有硅酸铝纤维毡。
所述排气管包括弯管和均布有通气孔的直管。所述直管上通气孔的孔径为2~3mm,在直管每个圆周截面上均布有10个孔,相邻孔轴向的中心距为10mm。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所述实时制备CO气体的装置,实时制备含量为2~10%的CO气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添加活性炭。所述的活性炭用木炭或椰壳制成,将活性炭由CO反应罐的进料口中加入CO反应罐内,直至将所述CO反应罐加满。
步骤2,CO反应罐加热。将CO反应罐进行加热至800~850℃。向CO反应罐内通入膜制氮产生的工业氮气。所述氮气的流量为5~10m3/h;所述氮气的浓度为98.5~99.0%。通入氮气后,CO反应罐内的活性炭与氮气中的微量氧反应生成CO和氮气的混合气。
步骤3,过滤。对得到的CO和氮气的混合气进行过滤,去除CO和氮气的混合气的粉尘。将经过过滤的CO和氮气的混合气排出至有冷却水套的管路中。
步骤4冷却。通过有冷却水套的管路对经过过滤的CO和氮气的混合气进行冷却,得到含量为2~10%的CO。冷却中,冷却水套中循环水的压力为0.3~0.5MPa,流量为1.5m3/h。经过过滤的CO和氮气的混合气出口的压力为0.4~0.6MPa,流量为5~10m3/h。
为防止超高强度钢热处理氢脆,解决现有热处理保护气氛中的含氢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氢氮基保护气氛,采用CO气体取代了H2。为提供CO气体,设计制造了一种CO气体实时制备装置。采用该装置不仅实现了CO气体的现场制备,还提供了一种热处理用无氢氮基保护气氛,实现了产品在可控气氛中的无氧化热处理。
本发明采用耐热不锈钢制作罐体,离心铸造而成,经过压力容器设计单位详细计算,即保证了耐高温的要求,又解决了罐体承压的问题,顺利产出了CO气,其流量和气氛浓度均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时制备CO气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收缩段示意图;
图4为接管示意图;
1.法兰;2.法兰盖;3.收缩段;4.筒体;5.支板;6.接管;7.支盘;8.法兰盘;9.平盖板;10.硅酸铝纤维毡;11.排气口;12.装料口;13.进气口;14.排渣口;15.热电偶;16.电阻丝;7.炉体;18.活性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天动力机械厂,未经西安航天动力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35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