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皂化液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9640.9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9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何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天吴电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11/10 | 分类号: | B23Q11/10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2239 | 代理人: | 丁秀华 |
地址: | 215215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皂化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皂化液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皂化液是在金属材料机加工过程中(如:车、刨、钻、铣、磨)用来起冷却、润滑、清洗、防锈作用的机加工助剂,对减少车刀,钻头等刀具的磨损、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延长工件的防锈期等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在皂化液使用过后,由于其吸收了金属材料机的大部分温度,所以自身的温度也大幅度地提高了,比如在铝合金管的制造工艺过程中,皂化液的温度可达几百度,这就需要对其提供一定的冷却措施。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冷却措施不够实用和完善,有的甚至通过冷却塔之类的来进行冷却,但那样的冷却成本很高,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皂化液冷却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皂化液冷却系统,其包括盛装皂化液的皂化液池、水泵、吸液管以及喷液管组件,所述吸液管的一端连接水泵而另一端插入皂化液池,所述喷液管组件包括一根喷液总管和多根喷液支管,喷液总管的一端连接着水泵,而其另一端连接多根喷液支管,所述喷液支管位于皂化液池的上方并设置多个喷液口。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还包括与所述喷液管组件相连接的排液管,所述排液管设置排液口,所述排液口位于所述皂化液池的上方,并且其位置低于所述喷液管组件的位置。
所述皂化液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水泵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吸液管相连接。
所述皂化液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二控制阀,所述水泵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喷液管组件的喷液总管相连接。
所述皂化液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安装在所述排液管上,并且所述第三控制阀可控制所述排液口的排液量。
所述皂化液冷却系统还包括水泵引水装置,所述水泵引水装置包括放水组件和接水组件,所述放水组件可控制地向所述接水组件输水,所述接水组件与所述接水组件与所述水泵和吸液管相连通。
所述放水组件包括放水管和与所述放水管相连接的放水开关,所述放水开关控制所述放水管放水。
所述接水组件包括接水器和导水管,所述接水器正对所述放水开关,所述导水管安装在所述吸液管上,其一端与所述接水器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液管和水泵相连通。
皂化液冷却系统的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温度较高的皂化液注入皂化液池;b.启动水泵,使得温度较高的皂化液通过吸液管被输送至多个喷液管组件,且从喷液支管的多个喷液口喷出而最终回落到皂化液池;c.皂化液不断在皂化液池、吸液管以及喷液管组件之间循环,直至冷却至空气的温度;d.关闭水泵。
所述皂化液冷却系统包括水泵引水装置,所述水泵引水装置包括放水组件和接水组件,其中,所述放水组件包括放水管和放水开关,所述接水组件包括接水器和导水管,其引水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a.打开放水开关,将放水管内的水输出到接水器中;b.接水器接收到水后,由导水管将水导入皂化液冷却系统的吸液管和水泵内;c.吸液管和水泵的内部空气不断被水排出,当水注满吸液管和水泵后,关闭放水开关,停止放水;d.启动水泵,皂化液冷却系统开始工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势在于:该皂化液冷却系统包括盛装皂化液的皂化液池、水泵、吸液管以及喷液管组件,吸液管的一端连接水泵而另一端插入皂化液池,喷液管组件包括一根喷液总管和多根喷液支管,喷液总管的一端连接着水泵,而其另一端连接多根喷液支管,喷液支管位于皂化液池的上方并设置多个喷液口。故而,利用了喷液口喷散皂化液,使皂化液能在空气中分散,使得其温度能很好地散发到空气中,起到降温作用,并且通过水泵的作用,使其能不断循环喷撒,体现了该系统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对应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皂化液冷却系统平面图。
图2是沿着图1中a圈的平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天吴电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天吴电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96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下一篇:环氧树脂改性石墨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